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92-6007/克85-3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晚熟,生育期94天左右。幼苗直立。株高90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0.9粒,千粒重37.8克。抗倒性中等,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慢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30克/升、82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3%、15.19%,湿面筋含量33.7%、34.4%,沉降值50.2毫升、50.5毫升,吸水率63.3%、62.1%,稳定时间3.6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5E.U、302E.U,延伸性18.9厘米、17.6厘米,拉伸面积79.0平方厘米、69.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8.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7.4%;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56.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1%。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9.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至拔节前压青苗2次,分蘖期化学除草,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20
品种名称:克旱2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89F6南-2/克89F1-1237
特征特性:晚熟,生育期94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繁茂性好。株高79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39.5万穗,穗粒数31.2粒,千粒重37.6克。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慢秆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30克/升、82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28%、14.22%,湿面筋含量30.3%、30.0%,沉降值44.2毫升、41.1毫升,吸水率69.0%、67.8%,稳定时间2.5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0E.U、180E.U,延伸性21.7厘米、20.2厘米,拉伸面积56.8平方厘米、49.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6.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6.9%;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77.0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1.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2.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1
品种名称:中油562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03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0.5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有蜡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4-5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平均株高165.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9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85.3个,每角粒数22.3粒,千粒重3.8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7.45%、病指9.25,病毒病发病率9.65%、病指4.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17.3μmol/g,含油量44.02%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2.2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7%。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95.7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06%。两年区试16个试点,12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油量8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38%。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5-10月1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8000-9000株,直播每亩宜15000-20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5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2
品种名称:中油676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3.0天,与对照相当。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型,有蜡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4-5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平均株高192.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33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37.4个,每角粒数20.1粒,千粒重3.39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7.24%、病指3.27,病毒病发病率1.65%、病指0.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2.7μmol/g,含油量38.6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2.2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6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3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65%。两年区试24个试点,17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1.8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6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6.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5-10月1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8000-9000株,直播每亩宜15000-20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5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的川西平原及以北地区、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贵州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3
品种名称:中农油200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14A×7-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上游平均222天,长江中游平均220.5天。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叶型,有蜡粉,叶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扇形较紧凑,中上部分枝类型。长江上游平均株高198.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4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71.1个,每角粒数22.1粒,千粒重3.09克;长江中游平均株高173.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5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5.66个,每角粒数22.99粒,千粒重3.06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长江上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3.02%、病指1.36,病毒病发病率0. 77%、病指0.31;长江中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5.94%、病指3.31,病毒病发病率1. 77%、病指1.2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长江上游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3.54μmol/g,含油量41.86%;长江中游平均芥酸含量0.21%,饼粕硫苷含量26.32μmol/g,含油量41.46%。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54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96%。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3.5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24.7%。两年区试24个试点,22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2.5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5.33%。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6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减产1.49%。2004-2005年度长江中游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9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67%。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8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7.42%。两年区试20个试点,13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87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06%。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3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7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5-15日,直播宜在9月25-3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鄂北除外)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4
品种名称:广源5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8307
以往审定情况:2007年通过国家长江中游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3.0天,较对照早熟1天。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有蜡粉,叶色深绿,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深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扇形较紧凑,中上部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95.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08.0个,每角粒数21.0粒,千粒重3.53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33%、病指2.66,病毒病发病率0.86%、病指0.0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较强。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2.42μmol/g,含油量38.36%。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88.4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7.7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9.3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6.71%。两年区试24个试点,23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8.88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7.21%。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9.36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4.9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5-15日,直播宜在9月25日-10月5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砂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