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118号--审定通过56个小麦、油菜品种

农业部公告
(第1118号)


  内麦836、中油5628等56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八年十二月二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1
  品种名称:内麦836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5680/92R133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8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长势旺,冬季苗叶轻微黄尖。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成株叶片中等宽度、上冲,茎秆弹性好。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2.6万穗,穗粒数44.0粒,千粒重43.6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7克/升、77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4%、12.69%,湿面筋23.2%、26.1%,沉降值25.0毫升、28.8毫升,吸水率52.7%、53.6%,稳定时间3.6分钟、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3E.U、480E.U,延伸性15.6厘米、14.2厘米,拉伸面积74.9平方厘米、90.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87.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5.2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3.42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4%。
  栽培技术要点:10月28日-11月10日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2
  品种名称:西科麦4号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墨460/9601-3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披,生长势较旺。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成株叶片中等长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顶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4.7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3克。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2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87%、14.32%,湿面筋含量27.3%、31.3%,沉降值28.9毫升、31.1毫升,吸水率52.7%、54.9%,稳定时间3.0分钟、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0E.U、270E.U,延伸性18.0厘米、17.0厘米,拉伸面积64.4平方厘米、6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405.8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7.66公斤,比对照增产5.12%。
  栽培技术要点:霜降至立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重庆西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3
  品种名称:资麦1号
  选育单位:四川万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绵阳29/川麦25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短窄,色淡,生长势旺。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杆韧性较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35万穗,穗粒数40.25粒,千粒重42.15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81克/升,蛋白(干基)含量12.77%、12.86%,湿面筋20.8%、27.2%,沉降值23.3毫升,30.7毫升;吸水率53.1%、54.0%,稳定时间1.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5E.U、345E.U,延伸性14.2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55.9平方厘米、71.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91.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8.0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5.58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51%。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高肥力条件下种植,控制氮肥用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北部和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4
  品种名称:镇麦8号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58/宁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5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略披,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至角质,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33.05万穗,穗粒数35.8粒,千粒重43.3克。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后期转色正常,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慢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79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2%、13.59%,湿面筋含量27.5%、28.5%,沉降值33.2毫升、29.2毫升,吸水率59.3%、58.6%,稳定时间3.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3E.U、270E.U,延伸性16.9厘米、13.0厘米,拉伸面积47.4平方厘米、49.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85公斤,比对照种扬麦158增产7.4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3.08公斤,比对照种扬麦158增产5.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32.8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1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82.90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9.33%。
  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5
  品种名称:宁麦15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9144系选(扬麦5号/86-17(宁丰小麦/早熟5号))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4天左右,与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幼苗直立,叶色深绿,长势较旺盛,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成株叶片较长、下披。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壳色略红,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8.7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重40.75克。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偏弱。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3.42%,湿面筋含量29.7%、29.9%,沉降值37.5毫升、31.5毫升,吸水率59.7%、59.1%,稳定时间5.9分钟、4.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8E.U、402E.U,延伸性16.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积69.6平方厘米、79.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1.47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99%;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2.4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5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4省平均亩产424.88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1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71.70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6.79%。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江苏淮南地区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每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6
  品种名称:金麦8号
  选育单位: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和新麦18略晚。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迟。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茎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4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充分,成熟较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杆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25%,湿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稳定时间2.6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04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23%,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7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5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