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

  2、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的集中分布区。最近20年,由于人为过度干扰,植被退化趋势明显,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净增3%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平均高达3000 吨/平方公里·年,云贵川石漠化发生区,每年流失表土约1 厘米,输入江河水体的泥沙总量约40~60亿吨。
  3、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
  我国生态脆弱区每年因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多亿元人民币,自然灾害损失率年均递增9%,普遍高于生态脆弱区GDP增长率。我国《“八七”扶贫计划》共涉及592个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占52%,其中80%以上地处生态脆弱区。2005年全国绝对贫困人口2365万,其中95%以上分布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
  4、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8%,实际可用水量仅占全国的15.6%,70%以上地区全年降水不足300毫米,每年因缺水而使1300~4000万公顷农田受旱。西北荒漠绿洲区主要依赖雪山融水维系绿洲生态平衡,最近几年,雪山融水量比20 年前普遍下降30%~40%,绿洲萎缩后外围胡杨林及荒漠灌丛生态退化日益明显,并已严重威胁到绿洲区的生态安全。
  5、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共围垦湿地3.0万平方公里,直接导致6.0~8.0万平方公里湿地退化,蓄水能力降低约200~300亿立方米,许多两栖类、鸟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此外,湿地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增加,每年受灾农田约100万公顷,粮食减产约2亿公斤。
  (二)成因及压力
  造成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自然环境脆弱的原因除生态本底脆弱外,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成因。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重要资源单位产出效率较低,生产环节能耗和水耗较高,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下,社会交易率低而交易成本较高。2006年中国GDP约占世界的5.5%,但能耗占到15%、钢材占到30%、水泥占到54%;2000年中国单位GDP排放CO2 0.62公斤、有机污水0.5公斤,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均高于世界先进水平15~25个百分点;社会交易成本普遍比发达国家高30%~40%。
  2、人地矛盾突出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地矛盾突出已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退化的根本原因,如长期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过度开垦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过量砍伐森林资源引发大面积水土流失等。据报道,我国环境污染损失约占GDP的3%~8%,生态破坏(草原、湿地、森林、土壤侵蚀等)约占GDP的6%~7%。
  3、监测与监管能力低下
  我国生态监管机制由于部门分割、协调不力,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不完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特别是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落后,生态脆弱区基线不清、资源环境信息不畅,难以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4、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人口众多,环保宣传和文教事业严重滞后。许多地方政府重发展轻保护思想普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个别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采矿、超标排放十分普遍,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许多民众环保观念淡漠,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认知水平低,而且消费观念陈旧,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资源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不能有效遏制,生态破坏、系统退化日趋严重。
  三、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和改善脆弱生态系统为目标,在坚持优先保护、限制开发、统筹规划、防治结合的前提下,通过适时监测、科学评估和预警服务,及时掌握脆弱区生态环境演变动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强化法制监管,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增进群众参与意识,全面恢复脆弱区生态系统。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