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普遍高于4100米;冻融侵蚀高度敏感区面积为74.7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北部、横断山脉,以及大兴安岭高海拔地区;冻融侵蚀中度敏感区面积为92.7万平方公里,分布在祁连山南部、阿尔金山以南、可可西里山以东、冈底斯山以北、三江源东南部,以及大兴安岭北部等地区。
酸雨敏感性:我国酸雨敏感性主要受土壤、水分盈亏、生态系统类型的影响。酸雨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酸雨极敏感区面积为13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6%,分布区包括四川省南部、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安徽省南部等;酸雨高度敏感区面积为60.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云南省南部、广西宜山;酸雨中度敏感面积为14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0%,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山东半岛、秦巴山区、横断山脉。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目的是明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全国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其中,生态调节功能主要是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主要包括提供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功能。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满足人类居住需要和城镇建设的功能,主要区域包括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特征,按其对全国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分为极重要、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4 个等级。全国生态服务功能特征见附图3。
水源涵养: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指我国重要河流上游和重要水源补给区,面积为113 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东西辽河,滦河,淮河,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的上游,渭河、汉江和嘉陵江上游,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区,黑河和疏勒河上游,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上游,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区和密云水库上游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域。
土壤保持:土壤保持的重要性评价主要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对下游的可能影响。全国土壤保持的极重要区域面积为27.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三峡库区、金沙江干热河谷、西南石漠化地区、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等区域;重要区域面积为61.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南地区、江南红壤丘陵区、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和盆周山地地区、阴山山脉西部地区、横断山地区、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山脉西段、北麓,以及塔里木河南段;中等重要地区面积为97.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部、西藏自治区东部、青海省东南部、大兴安岭中部、东北平原大部、山东半岛等广大地区。
防风固沙:防风固沙重要性评价主要考虑沙漠化敏感性和沙尘及其影响范围与程度。全国防风固沙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西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西部、黑河下游、柴达木盆地东部、准噶尔盆地周边、塔里木河流域,以及京津风沙源区和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等地区,面积为95.1万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同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取决于濒危珍稀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典型的生态系统分布。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域主要包括西双版纳、海南岛中部山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藏东南地区、横断山脉中部、滇西北地区、武陵山地区、巴山区、十万大山地区、祁连山南部地区、江苏省北部沿海滩涂湿地、洞庭湖和鄱阳湖湿地等地区,面积为37.2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面积为139.5 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小兴安岭北部、三江平原、长白山、大兴安岭北部、浙闽山地、南岭地区和三江源地区。
洪水调蓄:主要考虑具有滞纳洪水、调节洪峰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全国防洪蓄洪重要区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级河流下游蓄洪区,其面积为3.6 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淮河、长江、松花江中下游蓄洪区及其大型湖泊等。
产品提供:产品提供功能主要是指提供粮食、油料、肉、奶、水产品、棉花、木材等农林牧渔业初级产品生产方面的功能。根据
国家商品粮基地分布特征,主要有南方高产商品粮基地、黄淮海平原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和西北干旱区商品粮基地。南方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淮河平原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和皖北两个地区;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省中部平原及辽宁省中部平原地区。我国为粮食主产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同时也是水果、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区。水产品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我国速生丰产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白山、长江中下游丘陵、四川东部丘陵等地区。我国畜牧业发展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以及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地区。
人居保障: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布局,我国人居保障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都市群、区域重点城镇群。大都市群主要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长三角大都市群和珠三角大都市群。重点城镇群主要包括辽中南城镇群、胶东半岛城镇群、中原城镇群、关中城镇群、成都城镇群、武汉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和海峡西岸城镇群等。
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分区方法
按照我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 个生态大区:东部季风生态大区、西部干旱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大区;然后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个等级:
1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3类生态功能一级区。
2 在生态功能一级区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生态功能二级区。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功能;产品提供功能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
3 生态功能三级区是在二级区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来划分生态功能三级区。
2.区划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一级区共有3类31个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生态功能二级区共有9类67个
区。其中,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生态调节功能,农产品与林产品等产品提供功能,以及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人居保障功能二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三级区共有216个。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见表1,区划方案见附一和附图4。
表1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
生态功能一级区(3 类)
| 生态功能二级区(9 类)
| 生态功能三级区举例 (216 个)
|
| 水源涵养
| 大兴安岭北部落叶松林水源涵养
|
生态调节
| 防风固沙
|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防风固沙
|
| 土壤保持
| 黄土高原西部土壤保持
|
生态调节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
洪水调蓄
| 洞庭湖湿地洪水调蓄
|
产品提供
| 农产品提供
| 三江平原农业生产
|
林产品提供
| 大兴安岭林区林产品
|
人居保障
| 大都市群
| 长三角大都市群
|
重点城镇群
| 武汉城镇群
|
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全国生态功能三级区中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农产品提供、林产品提供,以及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等功能区共216个(表2)。各类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方向概述如下:
表2 全国陆地生态功能区类型统计表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
| 三级区数量(个)
| 面积(万平方公里)
| 面积比例(%)
|
生态 调节
| 水源涵养
| 50
| 237.90
| 24.78
|
土壤保持
| 28
| 93.72
| 9.76
|
防风固沙
| 27
| 204.77
| 21.33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34
| 201.05
| 20.94
|
洪水调蓄
| 9
| 7.06
| 0.73
|
产品 提供
| 农产品提供
| 36
| 168.63
| 17.57
|
林产品提供
| 10
| 30.90
| 3.22
|
人居 保障
| 大都市群
| 3
| 4.23
| 0.44
|
重点城镇群
| 19
| 8.03
| 0.84
|
| 合 计
| 216
| 956.29
| 99.61
|
注:本区划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面积合计为3.71万平方公里。
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全国共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三级区50个,面积237.9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78%。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兴安岭、秦巴山地、大别山、淮河源、南岭山地、东江源、珠江源、海南省中部山区、岷山、若尔盖、三江源、甘南、祁连山、天山以及丹江口水库库区等。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衰退;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土壤侵蚀严重;湿地萎缩、面积减少;冰川后退,雪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