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二○○八年七月十八日
附件: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 二〇〇八年七月)
目录
前 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2. 基本原则
3. 目标
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 分区方法
2. 区划方案
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2.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3.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6. 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7. 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8. 大都市群
9. 重点城镇群
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六、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附一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附二 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前 言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功能区划工作。2000 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了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要求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持。2004 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开展全国生态区划和规划工作,增强各类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2005 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再次要求“抓紧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对2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优先保护,适度开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有关要求, 从2001年开始,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以甘肃省为试点开展了省级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并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规程》。2002年8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
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 启动了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2003 年8 月,开始了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2004年,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我国建国以来自然区划、农业区划、气象区划,以及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研究成果,2005 年,中国科学院汇总完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初稿。之后,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中国科学院先后召开了10余次专家分析论证会,对《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2006年10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再次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意见后,又进一步得到充实与完善。2007年7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中国科学院又联合主持了专家论证会,对修改完善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估,并得到了
由16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为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陆地,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以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1 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2 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3 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
4 分级区划原则: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应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大尺度范围划分。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相衔接,在区划尺度上应更能满足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微观管理的需要。
3.目标
1 分析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 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主要方向。
3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北纬4°15'~53°31 ',东经73°34'~135°5 ',自北向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十分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第一阶梯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我国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我国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见附图1。
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森林面积为174.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18.2%,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受热量的影响,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等。
草原生态系统:我国草原面积为390 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3%,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其中84.4%的草原分布在西部。我国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和荒漠区山地草原3 大类。温带草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受水分的影响,从东到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高寒草原为青藏高原所特有,东部半湿润地区为高寒草甸,西部半干旱区为高寒草原。荒漠区山地草原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天山、昆仑山等山系。
湿地生态系统:世界各类型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湿地总面积为38.5 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并拥有独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在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为13.7万平方公里,近海与海岸湿地为5.9万平方公里,河流湿地为8.2万平方公里,湖泊湿地为8.4万平方公里。
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的地区,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沙漠和戈壁面积共约100万平方公里。我国荒漠生态系统有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与小半灌木荒漠和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4个主要类型。
农田生态系统: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为121.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7%,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我国农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种类型,分别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26.3%和73.7%。水田以水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为主。城市生态系统:全国设市城市为661个,城市人口为35 894万,并已形成3个城市群和11个区域城市中心。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由于数千年的开发历史和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各类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退化,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洪涝灾害、保持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度降低,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国家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2.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内容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6个方面。根据各类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各地域单元的生态敏感性特征,按敏感程度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以及一般敏感4个级别。全国生态敏感性特征见附图2。
土壤侵蚀敏感性:我国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全国极敏感区域面积为27.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区、汉江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地区等。高度敏感区面积为61.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燕山、努鲁儿虎山、大兴安岭东部,川西、滇西、秦巴山地,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等的丘陵和山区,以及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局部零星地区。中度敏感区面积为9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2%,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800毫米的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大部、四川盆地东部丘陵、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地区。土壤侵蚀极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区通常也是滑坡、泥石流易发生区。
沙漠化敏感性:我国沙漠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大风日数、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的影响。沙漠化敏感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化极敏感区域面积为111.2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柴达木盆地北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宁夏平原等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域包括新疆天山南脉至塔里木河冲洪积平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以及科尔沁沙地以北地区,面积为43.0万平方公里。沙漠化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至科尔沁沙地过渡低丘、平原带、青海湖,以及北大通河流域、四川若尔盖、东北平原西部,面积为71.3万平方公里。
盐渍化敏感性:我国盐渍化敏感性主要受干燥度、地形、地下水水位与矿化度的影响。我国土地盐渍化极敏感区面积为79.5万平方公里,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周边、和田河谷、准噶尔盆地周边、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罗布泊、疏勒河下游、黑河下游、河套平原、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呼伦贝尔东部,以及西辽河河谷平原。盐渍化高度敏感区面积为50.5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哈密地区、北山洪积平原、河西走廊北部、阿拉善洪积平原区、宁夏平原、阴山以北河谷区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河谷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内零星地区。盐渍化中度敏感区面积为5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洪积平原、青海湖以西布哈河流域平原、河西走廊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和三江源等地区。
石漠化敏感性:我国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受石灰岩地层结构、成分和降水量影响。石漠化极敏感区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南部区域,包括遵义、贵阳、毕节南部、安顺南部、六盘水、黔南州、铜仁等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崇左、南宁交界处,四川省西南峡谷山地、大渡河下游及金沙江下游等地区也有成片分布;石漠化高度敏感区多与极敏感区交织分布,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主要在贵州省西部、中部和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东部,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地区,云南省东部,湖南省中西部,广东省北部等地区有零星分布;石漠化中度敏感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四川省西部、云南省东部、贵州省中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湖南省南部、湖北省西南、江西省和湖北省交界地区,以及甘肃省的北山、华北的燕山、太行山等地区的石灰岩地区。
冻融侵蚀敏感性:我国冻融侵蚀敏感性主要受气温、地形、植被以及冻土、冰川分布的影响。冻融侵蚀极敏感区面积为46.1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