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技术手册(第三批)》的通知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 铮
  电  话:010-6879 9153

  十六、小城镇住宅建筑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5SJ919《小城镇住宅建筑构造》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适用于一般小城镇住宅建筑设计。
  (二)技术介绍
  1.图集内容为小城镇住宅建设建筑中常用的、一般标准的、最基本的建筑构造,包括工程做法和建筑构造节点详图两大部分。
  2.工程做法包括:楼地面、屋面、内外墙面、顶棚、踢脚、墙裙、台阶、散水、坡道等部位的做法。
  3.建筑构造节点详图包括:平屋面、坡屋面、砖墙、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条板隔墙、外装修、楼梯、门窗、厨房、卫生间、围墙、大门、挡墙等各部分的构造详图。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张生友
  电  话:010-68799183

  十七、小城镇建筑结构构件及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5SG332小城镇建筑结构构件及构造图集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0.15g)、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0.30g)的三层及三层以下的无筋砌体住宅房屋(不适用底部框架的砌体住宅房屋)。
  2.烧结多孔砖、普通砖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区的建筑;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砌体墙用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区的建筑;夹心墙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区的建筑。
  3.本图集构件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二)技术简介
  本图集按以下四种建筑墙体材料编制了适用于小城镇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建筑结构构件及构造节点详图:
  (1)P型烧结多孔砖、烧结普通砖、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砖墙;
  (2)M型烧结多孔砖砌块;
  (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
  (4)烧结多孔砖、普通砖、蒸压砖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
  对于房屋的灾后重建工作有着直接、快速、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建筑抗震研究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 铮
  电  话:010-6879 9153

  十八、村镇钢结构住宅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5J910-1《钢结构住宅》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区的三层及三层以下的独立或联排轻型钢结构住宅。
  (二)技术介绍
  1.本图集包括两种体系的钢结构住宅:冷弯薄壁型钢密肋结构体系和轻钢框架结构体系
  2.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住宅的内外墙体、勒脚、屋面、楼地面、阳台、楼梯等建筑部位和配件的建筑构造
  3.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住宅的墙骨架体系、楼盖骨架体系、屋盖体系、楼梯等以及结构连接构造;
  4.轻钢框架结构体系住宅的代表性结构和各部位建筑构造。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张生友
  电  话:010-68799183

  十九、小城镇住宅给水排水设施选用与安装
  (一)功能与用途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用于指导小城镇住宅建筑常见的给排水设施的设计、施工与安装。
  (二)技术要点
  1.主要内容包括住宅用热水器选用及安装、卫生设备及排水附件安装、给水塑料管安装、砖砌给水阀门井及水表井、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砖砌排水检查井及跌水井、砖砌化粪池。
  2.住宅用热水器选用及安装,适用于住宅建筑中局部热水供应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容积式热水器、贮水式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选用及安装。
  3.卫生设备及排水附件安装,适用于常用卫生器具和设备的选用及安装,以及排水系统中各种清扫口、地漏等配件的选用及安装。
  4.给水塑料管安装包括PVC-U、PP-R、铝塑复合管、PE-X等室内给水管道及附件安装。埋地塑料管安装适用于PVC-U、PE、FRPP和PRM等埋地塑料结构壁排水管的选用和施工。
  5.砖砌给水阀门井及水表井、砖砌排水检查井及跌水井、砖砌化粪池等室外给排水系统常见设施的施工及安装,均可在本图集中直接选用。
  6.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SS907《小城镇住宅给水排水设施选用与安装》。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李端文
  电  话:010-68799215

  二十、小城镇住宅电气设计与安装
  (一)功能与用途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小城镇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适用于不同功能(纯居住、商住、工住)、不同类型(集合、独立)、不同面积标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小城镇住宅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安装。本图集主要介绍了新技术应用、设备选用及安装等,为全国小城镇住宅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示范性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二)技术要点
  1.变配电:变配电包括预装变高低压概略图、外形尺寸及布置图、安装图和基础土建图;落地式变压器台布置、安装图;杆上变压器台布置、安装图;10kV常用配电方案及实例。
  2.用户终端箱:用户终端箱包括照明配电箱、电度表配电箱、动力箱接线图、结构示意图、元器件布置及外形尺寸。
  3.防雷与接地:防雷与接地包括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及利用建筑物金属体做防雷装置的做法、浴室局部等电位联结、金属门窗等电位联结及接地极安装。
  4.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包括HFC系统的组成与指标分配、HFC双向系统组成、有线电视系统频谱图、家庭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要点、串接单元组成的有线电视家庭网络、分支器组成的有线电视家庭网络、FHC双向网用户终端设备接线图、终端接线盒的安装。
  5.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包括小城镇通信系统示意图、居住区通信系统示意图、集中居住综合布线系统图、独立居住综合布线系统图、通信电缆、光缆架空敷设方式、通信电缆、光缆沿墙壁敷设方式、通信电缆、光缆直埋敷设方式、直埋式光纤的埋深及其保护措施、架空光缆敷设及接头安装方式。
  6.常用电气设备安装:常用电气设备安装包括楼梯间照明接线及安装图、接线盒安装图、电缆穿墙及楼板孔洞的阻火封堵、配电箱洞口加固做法、设备吊装做法和电气竖井内设备布置及安装。
  7.应用技术标准: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及行业标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孙 兰
  电  话:010-68799182

  二十一、供配电系统缆线敷设
  (一)功能与用途
  供配电系统缆线敷设包括室外和室内两大部分电力缆线、控制缆线的施工做法,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民用公共建筑、教育建筑、住宅建筑和一般工业企业正常环境下电力缆线和控制缆线的设计与施工。
  (二)技术要点
  1.室外布线的设计: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和各种敷设方式的技术要求,如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小于或等于8根时,宜采用电缆直埋敷设方式。
  2.室外布线的施工:包括电力缆线和控制缆线直埋敷设、穿保护管或排管敷设、电缆沟、电缆井和电缆终端头、接头做法。室外架空线路施工等。
  3.室内布线的设计:缆线、管材、敷设方式的选择及技术要求,如明敷的导管,应采用焊接钢管。敷设于潮湿场所的导管,宜采用硬质塑料管。
  4.室内布线的施工:包括金属管配线安装、塑料管配线安装、线槽配线安装、封闭母线安装、电缆桥架安装、预制分支电缆安装、吊车供电线路安装、钢索配线安装、电气竖井设备安装等。
  5.应用技术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国家现行的其他有关规程、规范及行业标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孙兰
  电  话:010-68799182
  检测加固技术类
  二十二、地震灾后建筑安全现场快速评定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用于对地震灾后的房屋安全性能进行现场快速评定,以排除险情,避免增加人员伤亡;减少灾区室外露宿人数,减轻受灾群众生活疾苦;明确恢复重建的数量与规模,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技术要点
  1.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①基本完好:承重构件完好,个别非承重构件有轻微破坏,不加修理可继续使用;②轻微破坏:个别承重构件出现可见裂缝,非承重构件有明显裂缝,不需修理或稍加修理可继续使用;③中等破坏:多数承重构件出现轻微裂缝,部分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进行一般修理;④严重破坏:多数承重构件破坏严重或局部倒塌,需要大修;⑤倒塌:多数承重构件破坏严重,濒于崩溃或已倒塌,无修复可能。
  2.评定结论与标识:
  ①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可入住,但须将破坏的附属构件拆除,贴绿色标识;②中等破坏,需维修或加固后入住,贴黄色标识;③严重破坏,应尽快排险、拆除,贴红色标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  编:100013
  联 系 人:程绍革
  电  话:64517456,13701381694
  Email:chengshaoge@163.com

  二十三、震损建筑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用于对地震中受损的房屋进行检测,对其安全性能进行评估,为加固改造与维修提供依据。
  (二)技术要点
  1.震损建筑结构构件检测:辅助以简单的检测仪器设备,对受损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度、配筋、变形、裂缝宽度进行检测,为进行安全性能评定提供依据。
  2.震损建筑安全性能评估:从构件承载力、构造措施、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和裂缝几个方面,对震损建筑安全性能进行评定,给出安全评定等级,提出处理建议。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  编:100013
  联 系 人:程绍革
  电  话:64517456,13701381694
  Email:chengshaoge@163.com

  二十四、震损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综合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用于对地震中受损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并结合加固进行功能改造,以达到提高抗震安全性能、改善使用功能的目的。
  (二)技术要点
  对普通房屋建筑,按现行国家标准与规程,采用体系加固方案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采用构件补强加固方法提高构件承载能力。对具用地域特色的房屋建筑,采用专门有效、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的加固措施,达到既提高房屋抗震安全性能,又能保留原有房屋特色的目的。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  编:100013
  联 系 人:程绍革
  电  话:64517456,13701381694
  Email:chengshaoge@163.com

  二十五、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6S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总则及构件加固)图集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6-8度的既有和新建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构筑物的加固与修复,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多层与高层建筑,性质包括裂损结构可靠性不足的补强加固和完好结构功能改造加固。本图集主要为结构加固总则及柱、墙、梁、板等构件的直接加固。
  (二)技术简介
  此图集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加固总则、加固方法及相关技术、混凝土构件加固构造。混凝土构件加固包括常用加固方法的柱、墙、梁和板的加固说明及相关构造详图。
  加固方法及技术有: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等。
  对于房屋的灾后维修、加固工作有着快速、直接、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 铮
  电  话:010-6879 9153

  二十六、住宅墙体裂缝处理成套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修补混凝土结构所出现的裂缝,恢复其整体性和使用功能。
  (二)技术简介
  1.对于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除采用本方法处理外,还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2.对于静止裂缝,即其开展已基本稳定的裂缝和可能防止进一步扩展的裂缝,其修补采用以下方法:①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当裂缝浅而细且条数很多时,宜用环氧树脂浆液或水泥浆液进行表面封闭;当裂缝细而深时,宜用甲基丙烯酸酯类浆液或低粘度环氧树脂浆液灌注。②裂缝宽度大于或等于0.3mm时,宜用环氧树脂浆液灌注。③当裂缝宽度大于1.0mm时,可用微膨胀水泥浆液修补。修补前,应在裂缝表面涂刷一层水泥浆界面剂。④对于大面积缺损、孔洞等,宜采用1:2水泥或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为保证新混凝土与原结构的可靠结合,可将缺陷周围先凿毛,清理干净,并涂刷一层水泥浆界面剂。
  3.对于活动裂缝,即处于继续开展而未稳定的裂缝,应在分析并控制裂缝开展使其稳定后,方可按上述方法进行修补。如裂缝开展不能控制,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结构的变形,裂缝宜用柔性材料进行封闭处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宋 振
  联系电话:010-84273500
  E-mail:cabrsz@sohu.com

  二十七、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3SG611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图集适用于砖混结构房屋及构筑物的静力加估计抗震加固(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包括裂损结构的补强加固、既有建筑功能改造加固、单体构件截面承载力加固及结构整体可靠性加固等。
  (二)技术简介
  本图集提供了砖混结构房屋及构筑物的静力加固设计与构造;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的抗震加固设计与构造。
  包括地基基础加固、砖及混凝土柱加固、梁加固、现浇板和预制板加固、墙体加固
  对于砖混房屋的灾后维修、加固工作有着快速、直接、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铮
  电  话:010-68799153

  二十八、粘钢加固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造价低,施工简单。用于因地震或其他原因导致承载力不足的结构进行加固。
  (二)技术简介
  1.粘钢加固施工程序:被粘混凝土和钢板表面处理、加固构件卸荷及粘结剂配制、涂敷胶、粘贴、固定、加压、固化、卸支撑检验、防腐、粉刷等。
  2.处理被加固混凝土面及钢板面,配制粘结剂。用抹刀同时涂抹在已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钢板面上,厚度1~3mm,中间厚、边缘薄,然后将钢板贴于预定位置。如果是立面粘贴,为防止流淌,可加一层脱蜡玻璃丝布。粘好钢板后,用手锤沿粘贴面轻轻敲击钢板,如无空洞声,表示已粘贴密实,否则应剥下钢板,补胶,重新粘贴。
  3.钢板粘贴好后立即用夹具夹紧,或用支撑固定,并适当加压,以使胶液刚从钢板边缝挤出为度。
  4.加固后,钢板表面应粉刷水泥砂浆保护。如钢板表面积较大,为利于砂浆粘结,可粘一层铅丝网或点粘一层豆石。
  5.拆除临时固定设备后,应用小锤轻轻敲击粘结钢板,从音响判断粘结效果或用超声波法探测粘结密实度。如锚固区粘结面积少于90%,非锚固区粘结面积少于70%,则此粘结件无效,应剥下重新粘结。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宋 振
  联系电话:010-84273500
  E-mail:cabrsz@sohu.com

  二十九、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碳纤维布主要是分担钢筋的受力,即碳纤维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减少裂缝的开展,造价低,施工简单。用于因地震等原因导致承载力不足的结构进行加固。
  (二)技术简介
  1.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技术是指采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工作,提高结构构件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由此达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目的。
  2.施工程序:表面处理→修补找平→定位、下料→胶料配制→粘贴碳纤维布→表面防护→检验、验收。
  3.表面处理,修补找平并配制好粘结胶料,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将配制好的粘结胶均匀涂抹在粘贴部位的混凝土面层上;铺贴碳纤维布,并用滚筒沿碳纤维布纤维方向多次滚压,使粘结胶充分浸透纤维中。
  4.固化后进行检验。密实度可用小锤敲击构件粘贴表面,通过不同声音判别密实情况,确保密实度达到要求。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宋 振
  联系电话:010-84273500
  E-mail:cabrsz@sohu.com

  三十、混凝土结构破损修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混凝土结构的破损、补强材料。
  (二)技术简介
  1.EECM砂浆与混凝土修补剂是由水分散环氧乳液、水泥及砂配制而成的一种新型砂浆与混凝土修补材料。该材料和砼基层的粘结强度比普通水泥砂浆的粘结强度增加5~10倍,比凿毛处理增加2~3倍。它能避免饰面材料脱落、抹灰砂浆空鼓等弊端,广泛用于新老混凝土的结构破损修补,此外它还具有优良的防水、补强、耐腐蚀、耐湿热和抗冻融等性能,其性能远远优于由丙烯酸乳液配制的聚合物水泥修补砂浆。
  2.主要的技术指标:
  28天抗压强度    35~40 MPa
  28天抗折强度    8~12 MPa
  28天拉伸粘结强度  2.0~2.5 MPa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三十一、混凝土结构裂缝处理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灌缝处理、结构补强材料。
  (二)技术简介
  1.ES-1型灌缝结构胶是以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改性助剂等组成的高强度胶粘剂。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灌缝处理、结构补强,适合于大于0.3mm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由甲、乙两组分组成的,甲组分为灰色粘稠胶体,乙组分为浅黄色油状液体。
  2.主要的技术指标:
  钢-钢粘结抗剪强度:     >15MPa
  钢-混凝土粘结抗拉强度:   >5MPa(混凝土基层破坏)
  砼-砼粘结抗拉强度:     >5MPa(混凝土基层破坏)
  抗压强度:          >80MPa
  抗拉强度:          >12MPa
  耐冻融性能:  经200次冻融循环后,重量与强度无损失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民居拯救技术类

  三十二、藏羌传统民居保护分类标准与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可为灾区藏族、羌族和各级地方政府在灾后重建阶段对藏羌传统民居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提供分类标准,主要适用于川西北地区的藏羌碉式建筑。灾区其他类型的传统民居保护可以参考本技术使用。
  (二)技术简介
  1.藏羌民居的认定
  藏羌民居专指分布于川西北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富有藏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村寨,特别是分布于岷江水系和大渡河水系及其周边高山峡谷地带的以碉式风格著称的碉房与碉楼。其中藏式民居是专指分布于农区的嘉绒藏族所建碉楼与碉房,不包含川西北牧区的藏族简易住宅。
  2.保护分类
  藏羌民居的保护可分为2类:一类是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名村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与村寨,属于保护类;一类是未经政府公布的藏羌传统民居建筑与村寨,属于维护类。
  在保护类的藏羌民居中,由国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藏羌碉楼与村寨”列为重点保护。
  在本次地震中破坏极为严重的、不可修复或不易再建的保护类藏羌民居应保持震害原状,作为“汶川大地震事件”纪念地进行保护、教育后人,不得列入灾后重建的清理工作对象。
  3.分类保护要求
  (1)保护类藏羌传统民居保护要求
  凡属于保护类的藏羌民居一律按照文物保护要求,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针对建筑残损与结构稳定状况进行评估,鉴定住居安全与否,制定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在满足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要提高建筑的抗震强度,保障居住安全。保护工程要充分采用藏羌民居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注重保护村寨整体格局、选址特征和环境特征。
  保护措施要尽可能落实“原址保护”要求,特别是列为重点保护的藏羌民居建筑,应充分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包括保留少量可供研究的地震破坏典型案例。实施原址保护的建筑或村寨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存在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隐患的保护类民居建筑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因明显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毁的藏羌民居不宜进行原址保护,可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实施迁址保护。
  保护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工匠的经验与技能,要把他们的手艺作为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工程的抗震措施要以地方传统材料为主,并在充分提取碉式建筑建造工艺中的传统抗震技术基础上,研制改良方案、提高抗震性能,现代加固材料和工艺的运用要十分谨慎。保护工程的管理应按照国家有关程序和要求执行。工程完成后及时开展监测、记录,定期评估。
  (2)维护类藏羌传统民居保护要求
  凡属于维护类的藏羌民居一般应按照“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式、传统功能”实施修复,因抗震需要局部采用现代材料与工艺时,应避免对整个建筑的民族风格与特色造成不良影响。
  受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破坏严重的民居必须迁址重建。存在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隐患的维护类民居建筑应及时搬迁。藏羌传统村寨要维护原村寨整体格局,保持传统的选址特征和环境特征。
  维护类藏羌民居的抗震技术由专业部门制定后,尽快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推广应用。
  凡属未列入保护类的碉楼一律参照维护类建筑修缮。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联 系 人:陈同滨
  联系电话:010-68302831
  Email:chtb2000@yahoo.com.cn
  单位名称: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东胜界19号,邮编:610015
  联 系 人:朱小南
  联系电话:028-86268738
  Email:xiaonan1952@sina.com

  三十三、文物保护级藏羌传统民居灾后重建保护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可为灾后列为“保护类”的藏羌传统民居(即列入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文化名村)提供灾后重建阶段的技术支持。
  (二)技术简介
  1.原址原状保护
  对价值特别突出但损毁严重、无法修复的藏羌传统民居残存,应立即采取围护措施,保持残损原状,保留含本次地震在内的全部历史信息。
  2.原址修复或重建
  对具备修复或原址重建条件的藏羌传统民居,应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实施原址修复或重建。具体措施包括:恢复结构的稳定状态,增加必要的加固结构,修补损坏的构件,添配缺失的部分等,恢复的部分应以现存实物为依据。
  3.加固修缮
  对只有轻微损坏的藏羌传统民居,应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实施加固修缮,同时应采取相应抗震技术措施。加固修缮措施应严格执行少干预原则,新增支护构件应朴素实用。具体加固修缮措施包括:归整歪闪、坍塌、错乱的构件,修补残损部分,加强结构抗震能力。
  4.登记清理
  对已彻底损坏并无法保存的藏羌传统民居,进行测绘、拍照记录后清理。
  5.抗震技术要点
  注重选址安全,尽可能选在基岩上或平坦坚实地段。
  建筑墙体转角处尽量使用大块石(拉结石),每皮交错搭接。
  建筑墙体砌筑过程中避免出现“过桥石”、“铲口石”、和“斧刃石”。(参见下图)

  墙体错误砌法示意图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联 系 人:陈同滨
  联系电话:010-68302831
  Email:chtb2000@yahoo.com.cn
  单位名称: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东胜界19号,邮编:610015
  联 系 人:朱小南
  联系电话:028-86268738
  Email:xiaonan1952@sina.com

  三十四、其他藏羌传统民居灾后重建维护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可为灾后列为“维护类”的藏羌传统民居提供灾后重建阶段的技术支持。
  (二)技术简介
  1.藏羌传统民居村寨规划
  在基本满足灾后重建阶段规划技术的前提下,要注重保持藏羌村寨的传统格局和特色。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