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注意事项
(一)地震对炭疽的发生和流行可能产生的影响。
炭疽芽胞杆菌可以形成芽胞,在土壤中长期存在,地震时,土壤表面及翻出地表面的土壤深处的炭疽芽孢,可能会在空气中形成一定的气溶胶,另外在施救作业时也可搅起土壤,污染空气,如果局部浓度过高时吸入就可能引起肺炭疽。此外地震灾害发生时由于缺少水源,卫生条件不好,炭疽芽孢可能污染手及食物,引起皮肤炭疽和肠炭疽,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见,也应引起注意。牲畜炭疽是引起人类炭疽的主要因素,而地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炭疽芽胞的暴露都会对牲畜炭疽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主要应对措施。
1.对可疑污染地区的施救人员的健康情况进行监护,有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所在单位领导及卫生防疫部门,及时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
3.对曾经有疫情发生的地方和可疑污染地区进行监测,喷洒含氯消毒液彻底消毒。
4.一旦发现可疑炭疽病人,应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对病例进行隔离,对其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对病人居住环境及用品进行消毒。
5.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危险人群进行预防服药。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和强力霉素用于预防效果良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6.发现可疑病畜,要严加管理,死亡后畜尸要彻底烧毁或深埋(坑深2m,并加漂白粉)。
7.以下情况发生时应进行预防接种处理:
(1)通过细菌学方法确诊出现肺炭疽病人,并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时,要对肺炭疽病人的间接接触者接种疫苗。(直接接触者不接种炭疽疫苗,采用预防服药。)
(2)出现暴发疫情时,即14天内,在同一村庄、建筑工地、工厂、学校等场所内连续发生10例及以上临床诊断病例时,要在一定范围内,如自然村、街道或独立建筑内的全体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有禁忌证者除外)。
二、炭疽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隔离。
所有类型的炭疽病人,都需要在隔离状态下进行治疗。隔离炭疽病人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阻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而是为了防止污染面积的扩大。皮肤炭疽病例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为止。其它类型病例应待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两次阴性后出院。
吸入性炭疽病人的直接接触者,都应当在隔离条件下接受医学观察。隔离方式首选居家隔离,也可以采取集中隔离方式,但必须确保与病人之间的分隔。至少每日一次测定体温和询问健康状况。发现有发病迹象者,立即作为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皮肤炭疽的接触者以及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不需要隔离,也不需要区域封锁。
(二)临床表现及病型。
炭疽按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和炭疽败血症等临床类型,其中皮肤炭疽最多见,占90%以上(有报告占98%)。一般潜伏期为1~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局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血便。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黏液血痰。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肺部X射线所见不成比例,非常严重的病人,肺部常仅能听到散在的细湿罗音,X线显示纵隔影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也可直接发生。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也可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胞杆菌。
(三)炭疽的诊断。
主要根据病例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1.流行病学线索主要包括: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疫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皮毛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地区内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
2.临床表现:如上所述。
3.实验室检查:
(1)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胞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胞杆菌。
(3)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细菌学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显微镜检查,包括革兰染色,芽胞染色和荚膜的生成及染色观察;细菌培养;噬菌体裂解试验,溶血试验,青霉素敏感试验以及毒力基因的检测等。其中噬菌体裂解实验和青霉素敏感实验是确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