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镇绿化用地规划技术: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应充与避灾疏散场所规划相结合,应根据有关规定设置必要的紧急避难设施。作为避灾疏散场所使用的公园绿地应选择在场地稳定、无不良地质灾害潜在影响的地段内,并应保证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出入通道。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生命线工程:对于关系到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通讯、供电、供水、供热、燃气、消防等生命线工程,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应提高相应抗震设防等级,以减少重大灾害情况下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城镇道路规划技术:城镇道路系统规划除应满足一般情况下的通行需要,还应充分考虑震灾影响,规划中应结合城镇道路系统规划确定主要避灾疏散通道位置,作为避灾通道使用的城镇道路,其红线宽度应满足必要的有效宽度使用要求,满足人员疏散、紧急救护、物资运输等需求。
镇、乡和人口大于200人以上的村庄应至少保持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出入通道。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
联 系 人:赵辉
电 话:13910197828
Email:zhhhf@263.net
二、地震灾区建筑安全现场快速评定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用于对地震灾区的房屋安全性能进行现场快速评定,以⒈排除险情,避免增加人员伤亡;⒉减少灾区室外露宿人数,减轻受灾群众生活疾苦;⒊明确恢复重建的数量与规模,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技术要点
1、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①基本完好;②轻微破坏;③中等破坏;④严重破坏;⑤倒塌。
2、应用技术标准《震后建筑应急评估技术规程》、《
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3、评定结论与标识:①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可入住,但须将破坏的附属构件拆除,贴绿色标识;②中等破坏,需维修或加固后入住,贴黄色标识;③严重破坏,应尽快排险、拆除,贴红色标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100013)
联 系 人:程绍革
电 话:64517456,13701381694
电子邮箱:chengshaoge@163.com
三、羌族传统民居保护与恢复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对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岷江地区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羌族独特的传统建筑遗产,包括民居、碉楼等进行保护与恢复。
(二)技术要点
1、民居
(1)建造形式与居住功能:羌族建筑一般多为碉式建筑,又称碉房或碉楼。建筑无一定朝向,一般依山势而建、背山面川。单体住居平面呈长方形,外墙石砌,室内木构;住居外观基本不着色。若建房用地毗连时,建筑多为3~4层:底层为牲畜圈和厕所,二层为起居层,以石台阶与室外相连,三层为储藏层,四层为晒台和储藏间,建筑层高较低。若建房用地较宽畅时,建筑多数为独立的二层楼,坡屋顶与平屋顶结合;碉房首层为堂屋、厨房等房间,设有少量卧室,二层用于居住及储物,屋顶平台用于晒粮及室外活动;牲畜围圈多单独设置。
(2)建筑材料与工艺:羌族民居的建造与修复材料,主要包括石材(天然块石、片石、卵石为主)、木材(用于梁架、楼层等处)和黄土(用于夯筑墙体、石材砌筑、楼面铺设等);传统的外墙建造工艺可分为以垒石与夯土2大类,内部结构以木构为主。
2、碉楼
(1)羌族的碉楼是我国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又称“羌碉”,分为石碉(用石块垒砌的)和土碉(用粘土夯筑而成的)2大类,平面以四角为主,另有少量六角、八角、十一角和十三角。
(2)羌碉在造型特色和砌筑工艺上与藏碉有一定区别,一般在四角碉顶部靠后部有升起的照楼,碉楼背部有鱼脊状突出。
(3)碉楼中一般设有粮仓、库房等日常生活使用功能,灾后重建应按照原样修复、使用。
(4)碉楼中有经堂、壁画或其他特殊功能的应采取重点保护措施。
3、保护措施:
(1)凡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群)、碉楼和村寨一律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实施保护措施、执行报批程序。
(2)凡属于非文物的羌族传统建筑一般按照“原址、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式、原功能”实施旧址修复。
(3)其他非传统建筑的修复应尽可能在外观上与传统建筑和谐,尽可能少用石棉瓦等现代简易材料,避免不和谐景观。
(4)凡属羌族聚居的村寨一律按照原村寨整体格局修复,保持传统的“依山居止,累石为室”的选址特征、造型特征和防御特征。
(5)凡属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碉楼一律参照非文物羌族传统建筑修复。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
联 系 人:王立军
电 话:13701381694
Email:wanglj@cadg.com
四、藏族传统民居保护与恢复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对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我国川西藏族独特的传统建筑遗产,包括民居、碉楼等进行保护与恢复。
(二)技术要点
1、农区民居
(1)村寨布局:川西藏寨的聚落布局较为松散,民居多独栋散布,村寨内或有高碉分布。
(2)建造形式:藏族建筑一般多为碉式建筑,又称碉房或碉楼。多建造于面阳山坡上。单体住居为平顶、多层(3~5层),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外墙石砌,室内木构;建筑外墙墙体不着色或白色,外观封闭、开少量窗洞;檐口、女墙、门、窗洞周边多以色带涂饰;室内门窗隔墙等彩绘丰富,色彩艳丽。外墙窗洞的小木椽叠砌窗檐、房顶四角玛尼堆等为其建筑特色。
(3)建筑结构:阿坝地区的建筑结构为墙体承重、木石混合结构;甘孜地区的建筑结构为木构架承重、外墙围护。
(4)传统功能布局:底层--畜圈、草料房;中间层--主室(生活起居)、厨房、厕所;顶层--经堂、贮藏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