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有着不容否认的重要规范意义,因此,在今后除了理论上的不断进深之外,我们还有必要做好另外两个方面的工作,即:一方面,在诉讼法和证据法的教学上,应当加强对这两类证据的讲解。虽然已有个别教科书或著作有着与本文所说的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相类似的介绍,但是,不仅这些教科书和著作的普及面和影响力有限,而且其介绍也是极为简略的,具体说法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种局面无疑是需要改变的,应当在主流和权威的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教科书中加强有关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方面的知识讲解,以使这方面的知识成为一种证据法常识。当然,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共识还有待逐步形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少提“教义”,多摆问题。另一方面,在“立法”(法典)尤其是“法律解释”(既包括司法机关的文本性法律解释,也包括司法中法律适用者对证明标准实践的正当性法律释明)上,应当正确理解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的区分,并努力实现对这两种证据运用的合理规范。从西方法治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法律条文上使用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的表述可能往往不见得比使用其他概念表述来得方便和直观明了,所以,在今后的法律改革中,在“立法”上常常都可以使用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之外的其他证据类型概念表述(尽管法律条文在根本上与这两类证据的区分有关),但是,在“法律解释”上则应尽可能表明这两类证据的合理运用规范。
【作者简介】
周洪波,单位为清华大学法学院。
【注释】参见樊祟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陈光中主编:《
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陈卫东主编:《
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参见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谢小剑:《我国刑事诉讼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及其限度》,《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周洪波:《证明标准视野中的证据相关性—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分析》,《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参见周洪波:《刑事证明标准问题之争中的四大误区》,《清华法学》2008年第5期。
参见周洪波:《“以事实为根据”—刑事诉讼的基本定罪原则》,《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参见周洪波:《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证明方法与程序》,《法学家》2010年第5期。
参见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以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案件虽为虚拟,但并不意味着是纯理论的,不能说明实践问题。无论原著论者还是本文作者,之所以用这种虚拟案件,就是因为其更能够说明实践中的典型情况。
参见张成敏:《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以下。
参见弗洛伊德·菲尼、约阿希姆·赫尔曼、岳礼玲:《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郭志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以下。
参见约书亚·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页。
同上书,第70页,第74页。
参见罗纳尔多·V·戴尔卡门:《美国刑事诉讼—法律和实践》,张鸿巍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See Joshua Dressler,Understanding Criminal Procedure 140,Matthew Bender,1997.转引自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参见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伊斯雷尔、南西·J·金:《
刑事诉讼法》上册,卞建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以下。
See Mcauliff,Burdens of Proof:Degrees of belief,Quanta of Evidence,or Constitutional Guarantees?,35Vand.L.Rev.1293,1325(1983).转引自前引,王兆鹏书,第242页。
参见前引,菲尼等书,第361页以下。
参见前引,拉费弗等书,第166页。
参见前引,菲尼等书,第5页以下。
参见前引,拉费弗等书,第166页;前引,王兆鹏书,第81页以下。
参见前引,拉费弗等书,第166页。
参见前引,王兆鹏书,第243页;前引,戴尔卡门书,第95页。
参见乔治·弗莱彻:《反思
刑法》,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参见罗科信:《
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页。
参见前引,拉费弗等书,第238页;前引,弗莱彻书,第166页。
参见前引,弗莱彻书,第166页。
参见前引,拉费弗等书,第245页。
参见前引,王兆鹏书,第244页。
同上书,第246页。
参见前引,王兆鹏书,第248页以下。
参见前引,弗莱彻书,第169页;约书亚·德雷斯勒、艾伦·C·迈克尔斯:《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一卷·刑事侦查)》,吴宏耀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页以下。
这方面的更详细分析,参见前引,周洪波文。
参见贺恒扬:《审查逮捕的证明标准》,《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2期。
参见石均正、胡宝珍等:《拘留转为逮捕证明要求质疑》,《公安研究》2001年第4期。
参见高一飞、林国强:《论盘查的法治化》,《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参见万毅:《论盘查》,《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