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死刑司法改革方面,中国死刑制度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1)随着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进展和死刑数量的不断下降,应当努力改变观念并创造条件,尽早定期公开死刑判决和执行的数字,让国际社会和中国公民予以了解,以有助于强化对死刑司法的监督。2)对非暴力犯罪尽量不适用死刑或者以刑法司法解释的方式宣布停止适用死刑,使得这些死刑规定逐步成为虚置的条文,在司法实践中失去适用的机会,从而在事实上废止这些犯罪的死刑。3)对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也要尽可能重视和扩大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适用,以死刑缓期执行来逐步替代死刑立即执行的大部分适用,使得死刑立即执行逐步成为备而不用或者至少是备而少用的制度。4)对具体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制定出较为统一的具体犯罪(尤其是判处死刑较多的罪名)的死刑适用标准,至少将不适用死刑或者适用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情形,明确地规定出来。5)对于严重刑事案件,在减少适用死刑或者扩大适用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情况下,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尽可能严格控制减刑、假释的适用,适当延长不适用死刑的严重罪犯的羁押期限,以便与减少死刑适用的情形相协调。6)积极推进注射刑的实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死刑犯执行的痛苦,同时培育民众对死刑执行的淡化之心和善良情感,减少和弱化死刑的威慑效应。
死刑制度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法治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各部门及各项制度的协同进行。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必须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和路径,同时综合运用死刑改革的立法和司法手段,制定各种改革对策,不断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逐步废止死刑。只有这样,中国的死刑制度才能顺应当前死刑变革的全球趋势和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并切实履行中国应当承担的有关死刑的国际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国情;既要勇于探索,又要慎重选择;要学会在不断改革、借鉴中逐步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进步和人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中国的死刑制度一定能得以逐步限制和减少乃至最终废止,从而实现与国际社会废止死刑主流的全面接轨。
【作者简介】
赵秉志,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注释】
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赵秉志:《我国现阶段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从刑事实体法视角的考察》,《中国法学》,2007年2期。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团藤重光:《死刑废止论》,林彦辰译,台湾: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罗吉尔·胡德、刘仁文:《限制与废止死刑的全球考察》,《人民检察》,2005年5期(上)。
苗延波:《20世纪世界各国死刑废止运动的回顾及评述》,《法学论坛》,2005年6期。
杨春洗、张庆方:《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现状和中国的死刑问题》,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罗吉尔·胡德、卡罗琳·雷伊尔:《死刑的全球考察》(第4版),曾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邱兴隆:《国际人权与死刑———以国际人权法为线索的分析兼及中国的应对》,《现代法学》,2001年2期。
徐建波:《限制死刑的适用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秉志教授》,《人民检察》,2005年5期(上)。
杨高峰:《国际人权法与我国的死刑政策的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5期。
韩玉胜、沈玉忠:《联合国国际公约对死刑的规定及中国的应对》,《政法论丛》,2008年3期。
黄芳:《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的协调》,《法学评论》,2003年6期。
赵秉志主编:《刑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赵秉志、邱兴隆主编:《死刑正当程序之探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潘伟杰、王岩:《全球化进程与中国法律发展的价值选择》,《社会科学》,2002年9期。
钊作俊:《中国死刑制度改革论纲》,《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2期。
高铭暄:《略论我国死刑制度改革中的两个问题》,《法学家》,2006年1期。
赵秉志、彭新林:《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步骤》,《法学》,2009年2期。
袁彬:《死刑民意及其内部冲突的调查与分析》,《法学》,2009年1期。
杨忠民:《死刑制度改革的一条可行路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3期。
潘庸鲁:《中国语境下死刑限制非常规路径探讨》,《东方法学》,2009年4期。
赵秉志:《中国短期内能否废止死刑问题要论》,《法学杂志》,2009年8期。
梁根林:《中国死刑控制论纲———立足于具体国情的制度设计》,《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