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法适用问题的研究
王武良;窦丰
【摘要】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国现行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刑事政策,实质是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既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地减少社会对抗,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正确解读这一政策的内涵,加以精准定位并在
刑法适用层面进行研究,将更好地使之适用于司法实践,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关键词】宽严相济;内涵;
刑法适用;再定位
【全文】
当代任何国家的刑事司法活动都受到其实施的刑事政策的规制和调节。采取不同的刑事政策,对于刑法的适用具有不同的效果,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刑事政策,将更好地起到促进社会法治文明,继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相对于我国前期贯彻的刑事政策而言无疑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是适应时代要求的。
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
1、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
2004年12月,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罗干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同时要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各自的工作报告中都特别强调和重申要深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目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已得到我国刑法学界、司法实践部门及社会的广泛认同。
2、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其他刑事政策的比较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质是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既要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它与其他刑事政策是存在区别的,他既不等同于西方普遍施行的两极化刑事政策,也不完全等同于曾施行于我国的其他刑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