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

  

  笔者倾向于赞同行为人标准说。正因为在期待可能性的判断中采用行为人标准说,使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成为一种个别判断,才能够顾及行为人的具体情状,纠正刑法的僵硬性。而只有行为人标准说站在行为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其作出意志选择的可能性,归责才能更合乎情理。


  

  结语


  

  研究期待可能性理论,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刑事司法实践。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在对其进行借鉴过程中,还需要克服很多问题。目前,可以尝试谨慎地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来直接决定行为人的罪责,把一部分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视为“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处理,对于客观危害确实严重的行为,应该以刑法的明确规定为限。从长远来讲,加强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重视和研究,探索其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应用,对于更好发挥刑法的作用,体现法律的人性关怀,构建和谐社会将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吴静,单位为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1]此类案件中,比较典型的是几年前发生的“王斌余案”。2005年5月,农民工王斌余在被包工头长期拖欠工资、索薪无果、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持刀在包工头住处杀死4人,重伤1人后投案自首。宁夏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处王斌余死刑,引发巨大争议。一方面是刑事法律规范必须要遵循,另一方面是求助无门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如何保护,各种意见激烈碰撞,莫衷一是。有媒体评论这种刑事司法面临的困局:“王斌余案将我们撕裂成了两半”(《中国经济时报》评论语,载http://finance.sina.com.cn/ro11/20050915/0941313367.shtml,于2009年5月23日访问)。
[2]马克昌:“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5页。
[3]“癖马案”的基本情况是:被告是一位马车夫,多年来受雇驾驭双轮马车,其中一匹马有用马尾缠绕并用力以尾压低缰绳的习癖。被告出于安全考虑曾要求雇主更换这匹马,雇主非但不答应,反而以解雇相威胁。被告不得不仍驾驭该癖马。1896年的一天,当被告驾车时,该马癖性发作,被告虽极力拉缰制御,但均无效,最终而马惊驰,将某行人撞伤。检察官以上述事实,对被告以过失伤害罪提起公诉。一审法院宣告被告无罪,检察官提起抗诉,但帝国法院审理后,维持原判。其理由是:“确定被告之违反义务的过失责任,不能仅凭被告曾认识驾驭癖马可能伤及行人,而同时必须考虑能否期待被告不顾自己失去职业而拒绝驾驭癖马,此种期待,对于本案中的被告来说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案被告不能承担过失伤害行人的责任。”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4]毛晓明:“浅析期待可能性”,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
[5]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6]陈兴良:“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7]张爱艳:“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基础及借鉴价值”,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8]曾军、师亮亮:“期待可能性理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相遇”,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9]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10]李毅:“对刑事政策的人性化思考——从期待可能性的角度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11]周博文:“论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司法意义”,载《公安研究》2008年第12期。
[12]陈兴良等:《刑事法判解(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14页。
[13]以2006年湖南省一案为例,妻子刘某长期受丈夫张某虐待和殴打。张某不务正业且暴躁,在一次醉酒后甚至把一桶汽油浇到刘某身上,手持打火机扬言要烧死刘某,刘某奋力呼救而逃脱。后张某又多次威胁刘某不许离婚,并扬言要把她和6岁的女儿从楼上扔下去。刘某陷于极度恐惧中,在张某熟睡时用电话线将其勒死后自首。后经过审理,刘某被湖南省高级人民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资料载:http://news.sina.com.cn/s/l/2007-03-30/120312654867.shtml,于2009年5月23日访问。
[14]刘苑竹:“死刑与期待可能性——基于受虐女性杀夫案的刑法法理分析”,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月(下)。
[15]梁根林:“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对安乐死出罪处理的路径及其法理解读”,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16]万明之:“从王斌余案浅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与运用”,载《前沿》2006年第4期,第160页。
[17]张诚、[韩]崔钟云:“审慎对待期待可能性”,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5期。
[18]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19]江静波:“期待可能性若干问题之探析”,载《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12期,第67页。
[20]童德华:《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21]同注[6]。
[22]李文芳:“论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1月(上)。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