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两种法律文化的区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论述,在其他国家也是存在的。“法律行内人士与行外人士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可能很不一样。某项特定的法律是公正的吗?我们问法官和问监狱里的囚徒,结果很可能大相径庭。”[21] 美国人对待法律的所作所为,是由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根深蒂固的、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决定的。所以,研究、考察美国的司法制度,也必定要首先了解美国的主流法律文化,同时也要了解美国大众的法律文化,包括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对待法律权利的见解以及对司法救济方式的运用。
司法公正的实现高度依赖政府官员和民众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司法文化。我们需要了解,美国民众如何看待法院,如何看待法官,是否尊重法律、政府与传统,他们有怎样的期待,这些期待中有哪些与司法公正的实现相抵触,哪些可以成为我们善加利用的资源。法律电影的魅力和力量,正是在于它能够将公众对正义的期待变成可能,从而赋予公众的理性选择以合法性和正当性。虽然多数人并没有参与诉讼、亲历审判,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渠道体验着法律生活,分享着法律对话所带来的刺激和清醒。换言之,法律电影所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思想力,更是一种感受力。对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往往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法律素质,但仅有不公平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以及创造出由观念形态演变为制度形态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
借助美国法律电影这样一个视域:我们可以从“零乱”的美国司法体制中整理出线索,考察美国人的独特的法律文化观——无论是职业法律人还是普通大众的法律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尽管美国人的法律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与电影艺术的表现一样也是复杂的、流变的,但它所表达的法律文化观却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正是在法律电影视域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法律文化流变的格局,可以看出美国法律制度和文化问题,也可以看出美国社会变迁与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视域下,我们有机会关注到美国法律文化的职业的和大众的话语层面和价值取向,有机会关心美国法律文化的总体格局和基本走势,有机会了解支撑这种格局的潜在制度问题和社会背景。所有这些,也使我们大致能了解和懂得:美国法律电影也能从琐细的、复杂的美国司法体制去寻求意义,也能不断发展和传递出受到调整的以符合变化着的对政府(公共)权力的法律限制和社会制衡的法律文化观念。
总之,借鉴美国法律文化,可以从美国法律电影开始。通过观看和欣赏好莱坞法律电影这一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视域,不仅能帮助我们比较直观地了解美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了解美国法律文化职业的和大众的话语层面和价值取向,而且也能大大丰富我们中国人对法律的理解和想象。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丰富对法律的理解和想象来重建对我们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我们对法律的信心。
【作者简介】
程波,湖南华容人,法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主讲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电影与美国法律文化等课程。现兼任中国法理网主编,湖南省法学会法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注释】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37.
参见:保罗•伯格曼等著.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朱靖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
保罗•伯格曼等著.见前注.6.
朱靖江.“译后记:法庭片与美国法律文化”.参见:保罗•伯格曼等著.见前注.519.
保罗•伯格曼等著.见前注.28.
伯纳德•施瓦茨著.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100.
劳伦斯•M•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48.
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倚剑)•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
小岛武司等著.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汪祖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72.
保罗•伯格曼等著.见前注.505.
参见:任东来、陈伟、白雪峰等著.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94.
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倚剑)•伍.见前注.28.
伯纳德•施瓦茨著.见前注.5.
陈伟.公正审判与对穷人的司法援助.见前注.268.
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倚剑)•伍.见前注.28.
参见:博西格诺等著.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94.
林晓云,陈伟杰,陈小敏主编.美国法通讯(第一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5.
博西格诺等著.见前注.26.
劳伦斯•M•弗里德曼.见前注.226.
苏力.批评与自恋:读书与写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58.
劳伦斯•M•弗里德曼.见前注.261.
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