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作权正当性的实质在于能否获得公众的尊重。要尊重,就必须熟悉;要熟悉,就必须理解;而要获得人们的理解,就必须提供成本不高,可以普遍遵循的作品使用与交易规则,而一些民间组织所倡导的自治规范恰恰为培育共同体的生活实践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公共伦理铺就了一条可行道路。立法者理应体察和吸纳这些智慧,正如学者所云,“法律制定者如果对那些会促进非正式合作的社会条件缺乏眼力,他们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80]
【作者简介】
熊文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知识产权与后现代思维》(08XNH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著作权正当性各种学说的评价可参见彼得·德霍斯:《知识财产法哲学》,周林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4-129页;贾斯丁·休斯:《知识产权哲学》,杨才然、张萍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二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09页。
US CONST. art. I,§8, cl. 8
Edwin C. Hettinger, Justify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ited by Peter Drahos,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rtmouth, 1999: 134.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 From Max Weber, Routledge, 1970, pp. 139-140.
克里斯托弗·拉什:《真实与惟一的天堂:进步及其评论家》,丁黎明译,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6-37页。
参见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8-80页。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Anti-Christ,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Penguin Books, 1968, p. 116.
Jessica Litman, The Public Domain, Emory Law Journal, Fall 1990, p.1004.
Nichols v. Universal Pictures Corp. , 45 F. 2d 119(2d Cir. 1930).
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 Inc. v. Altai, Inc. 982 F. 2d 693 (2d Cir.1992).
Whelan Associates v. Jaslow Dental Laboratory 797 F.2d 1222 (3d Cir.1986).
Feist Publications v. 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 Inc.,111 S.Ct. 1282 (1991).
Id. at 1290. See also Graham v. John Deere Co., 383 U.S. 1, 6 (1966).
Margaret Chon, Postmodern “Progress”: Reconsidering the Copyright and Patent Power, DePaul Law Review, Fall 1993, p. 113.
参见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305页。
迈克尔·佩雷尔曼:《知识产权有损进步》,何百华译,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
See Dan Thu ThiPhan, W ill Fair Use Function on The Internet? Columbia Law Review, 198. January, 1998.
斯蒂芬·M. 菲尔德曼:《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4页。
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
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8页。
冯象:《鲁迅肖像权问题》,《读书》2001年第3期。
指胡戈的网络视频恶搞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而生的一场诉诸法律的口水仗,并由此引发包括新闻媒体、政府官员、法学专家及广大网民在内的大讨论。
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范继文:《国家版权局原副局长:‘馒头血案’侵权〈无极〉版权》,载《京华时报》2006年3月1日。
发生在2007年的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案引发了一场
关于刑法适用与个案正义的全民大辩论。参见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1期。
蔡定剑:《“馒头血案”与表达自由》,载《浙江人大》2006年第5期。
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0页。
Guido de Ruggiero,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Liberation, Boston: Beacon,1959, pp.350-351.
J. B. Cobb, Freedom and bondage to God, a paper for a conferen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resurrection faith”, Austria: Vienna.2002, p. 16.
J.G. Merquior, Foucaul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p.90.
Z. Bauman ,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205-208.
参见董礼:《守候“团结”——罗蒂后现代政治观探析》,载《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汪丁丁、丁利:《统一社会科学视野下的法和经济学》,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冯晓青、魏衍亮:《互联网上言论自由权与版权关系之述评》,载《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17页。
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Inc. 510 U.S. 569(1994),涉及对美国好莱坞电影《漂亮女人》同名音乐的戏仿。
有关该案的评析参见威廉?W. 费舍尔:《说话算数:技术、法律及娱乐的未来》,李旭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6页。
Ford Motor Co. v. Lane 67 F.Supp.2d 745 (1999).
Id. at 746.
何林军、肖建英:《拼贴与戏仿:〈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52页。
参见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Jason L. Riley, The Internet vs. the First Amendment, New York, Wall Street Journal, 1999, p.36.
参看《胡戈:玩笑开大了》,载《南方周末》2006年2月23日。为了博取同情心,他的话也许不可信,但除了他本人的表白,谁又能知道他当时的真实想法?况且,裁判者也不会仅就其个人辩驳而减轻或免于处罚。因此,依据常理,姑且信之。
Blanch v. Koons, 467 F.3d 244, (2d Cir. 2006).
Id. at 255.
Rogers v. Koons, 960 F.2d 301, (2d Cir. 1992).
Id. at 304.
Peter Jaszi,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Postmodern Copyright? 12 Tul. J. Tech. & Intell. Prop. 105.(Fall 2009), p. 116.
言论自由涉及国家利益的经典案例便是美国的“焚烧国旗”案:Texas v. Johnson 109 S Ct 2533 (1989);而如何衡平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更是广受关注的论题。参见苏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与言论自由》,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孙燕:《反对阐释:一种后现代的文化表征》,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2页。
参见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202页。
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181页。
卡拉?A.赫茜:《知识产权的兴起:一个前途未卜的观念》,金海军译,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0-122页。
张铭、侯焕春:《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载《学海》2000年第3期。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6页。
参见黄海峰:《知识产权的表达与实践:版权、专利与商标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38-40页。
David Vaver:《知识产权的危机与出路》,李雨峰译,载《知识产权》2007年第4期。
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与王蒙著作权纠纷案民事判决书,(1999)一中知终字第185号。
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Conversation with renowned professors on the future of copyright, Tul. J. Tech & Intell. Prop. 35( Fall 2009).p.48.
哈贝马斯:《现实与对话伦理学》,郭官义译,载《哲学译丛》1994年第2期。虽然哈贝马斯被视为现代主义学者,但他对现代性的批判,无疑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参见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Studios, Inc. 464 U.S. (1984).
Cartoon Network LP v. CSC Holdings Inc., 536 F.3d (2008).
囿于篇幅,本文无法详述这些案件的裁判意见,可参见Peter Jaszi,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Postmodern Copyright? 12 Tul. J. Tech. & Intell. Prop. 105.(Fall 2009), pp. 117-120.
See Mark Lemley, Romantic Authorship and the Rhetoric of Property, 75 Tex. L. Rev. 873, (1997).pp. 894-904.
汪安民:《罗兰·巴特》,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See Olufunmilayo B. Arewa, From J.C. Bach to Hip Hop: Musical Borrowing, Copyright and Culture Context, 84 N.C. L. Rev. 547(January, 2006), pp. 552-558.
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引言部分。
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Gary Minda, Postmodern Legal Movements: Law and Jurisprudence at Century''s En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5. p.245.
Amy Kapczynski, The Access to Knowlodge Mobilization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117Yale L.J.804, March, 2008, pp.828-838.
Geneva Declarat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http:/www.cptech.org/ip/wipo/futureofwipodeclaration.pd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General Assembly Report ? 146, WO/GA/32/13 (Oct. 5,2005).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8页。
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