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亲亲相隐的心理学解读

亲亲相隐的心理学解读


段晓彦;谢全发


【摘要】亲亲相隐作为一项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是有着深厚的人性动因和心理基础的。从人类共性和本土心理学的视角探析亲亲相隐的人性动因和心理基础,透视该文化设计所体现的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以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独特内涵和功能。从而为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明智地对待这一制度资源拓展新的理解视角。
【关键词】普世性;本土性;人性;心理基础
【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亲亲相隐作为一项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资源,不仅在法学界屡被关注,而且为哲学界和伦理学界所重视。这些领域的学者围绕“亲亲相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价值、该制度所反映的儒家伦理问题、包含的道德的、法律的、哲学的意蕴以及其在当代存在的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讨论乃至论战,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但是,对“亲亲相隐”制度产生、存续的人性和心理基础的探析就比较薄弱和粗浅,大多数的学者论及的只是该制度体现了人类对亲属的爱护,而没有专门地用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去阐释该制度所体现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深层次的人性动因或心理基础。笔者认为,它之所以能够为中外法律制度所共同选择,除了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原因之外,还有着深层次的人性基础或者心理动因,这也正是亲亲相隐具有普世性、人类性价值的基础之一。正是基于此认识,笔者尝试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伦理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我国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等人对中国人行为和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为基础,探析亲亲相隐的人性基础和心理动因以及该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普世性和民族性(本土性)价值,以期能够对前人的研究视角予以补充或拓展,从而对深刻地、中肯地理解该文化现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亲亲相隐”的普世性人性基础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形成的以达尔文为奠基者的伦理进化论,从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中寻找社会进化的有机联系和人类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生成和发展的原因。达尔文用进化论理论研究了人类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感情等问题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道德感作为人类行动的一个原则,理应居于其他一切原则之上。”他认为,任何动物,只要在天赋上有一些显著的社会性本能和一些必要的理智能力(且接近于足够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取得一种道德感,即人的道德感或良心基于人的社会本能,这种本能决定了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良心和道德感的驱使和影响。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