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权利要求书中的包含的方法特征、功能性限定的以及对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中包含的材料特征的解释
1、功能性限定特征的解释
(1)当前关于功能性限定特征解释的规定
在我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司法解释中均没有专门涉及对于功能性限定特征解释的规定。而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授权(含之后的确权程序,即主要是驳回复审和无效程序)操作规范的部门规章——《审查指南》在权利要求书撰写部分涉及功能性限定特征,其规定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1993年《审查指南》在权利要求是否清楚部分规定:“对产品权利要求来说,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功能或者效果特征来限定发明。只有某一技术特征无法用结构特征来限定,或者技术特征用结构特征限定不如用功能或效果特征来限定更为清楚,而且该功能或者效果能通过说明书中充分规定的实验或者操作直接和肯定地验证时,使用功能或者效果特征来限定发明才是允许的。但是,不得利用功能或者效果特征任意扩大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免造成权利要求的范围不清楚。”从上述规定来看,并没有明确给出对于功能性限定特征的解释规则,只是强调不得利用功能性限定特征任意扩大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2001年《审查指南》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尤其不允许出现纯功能性的权利要求。对于权利要求中的功能性特征,应当理解为覆盖了所有能够实现所述功能的实施方式。”
2006年《审查指南》规定的内容与2001年《审查指南》基本相同,但应当注意的是将该部分内容从“权利要求是否清楚”部分转移放在“权利要求是否以说明书为依据”部分,这就意味着对于功能性限定特征是否合法的审查重点由之前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一款(即保护范围应当清楚)变成了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权利要求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但关于功能性限定特征的解释规则则没有变化。
(2)实践中的不同做法
在实践中,对于如何解释功能性限定特征以及在确认专利权效力和专利侵权判断两个环节对于功能性限定特征的解释是否应当采用一致的解释规则,均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采用《审查指南》的规定,即将功能性限定特征解释为覆盖了所有能够实现所述功能的实施方式(简称所有方式的解释规则)
例如,曾展翅诉珍誉公司侵犯专利权案一审判决是在侵犯专利权民事案件中采用该观点的典型案例。在该案中,涉及权利要求中“单向渗透层”的解释,对此一审法院认为:“实施例是申请人选择的一种公开充分的表现形式,其效果相当于举例说明,在不违反禁止反悔原则的前提下,实施例不能理解为是对必要技术特征的限定。因此,对单向渗透层的保护范围应确定为能够实现水分单向渗透的层面。”可见,法院将“单向渗透层”解释为能够实现该功能的所有实施方式并将所有实施方式均纳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内。[6]
又例如,在专利授权案件中采用该观点的典型案例有比克电池诉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一审判决。该案在判断本专利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时,需要首先明确权利要求中“限位装置”的解释问题。对此,一审法院认为:“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于帮助理解权利要求,但不得用于限定权利要求。”并认为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对于“限位装置”应当理解为“所有能够实现限定下滑块的运动极限位置的装置。”
观点二:应当对功能性限定特征解释为仅仅涵盖了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实现方式及其等同方式(简称具体及等同方式的解释规则)
例如,在前述曾展翅案中,二审法院认为:“对于采用功能性限定特征的权利要求,不应当按照其字面含义解释为涵盖了能够实现该功能的所有方式,而是应当受到专利说明书中记载的实现该功能的具体方式的限制。具体而言,在侵权判断中应当对功能性限定特征解释为仅仅涵盖了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实现方式及其等同方式。”[7]
在比克电池案案中专利复审委员会以及二审法院也均持该观点。其中专利复审委员会在审查决定中就认为“在权利要求中某术语产生歧义的情形下,应当从权利要求所公开的整体技术方案出发并结合说明书及其附图对其进行解释。”专利复审委员会并根据说明书中所给出的唯一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将限位装置应当解释为“具有U形结构的固定结构,该U形结构的两臂的内壁可以限制斜楔形滑块的运动极限位置”。二审法院在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裁定中也明确表示:“对于权利要求中功能性限定特征的解释应当受专利说明书中记载的实现该功能的具体方式的限制,不应当解释为覆盖了能够实现该功能的任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