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工资集体协商应明确的八个问题

  

  协商程序


  

  工资集体合同协商的顺序是:劳资一方向对方发出协商要约—另一方回应要约—协商代表的产生—协商前的准备—会议协商—将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写进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工资集体合同草案提交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形成正式工资集体合同文本—报送人社部门审查备案—正式生效—公示—资方以厂务公开的形式通知双方。


  

  但是,大多数企业不但协商顺序前后颠倒,而且每一个具体程序不是简化就是走过场,有的程序甚至根本不履行。比如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集体协商的要约与回应。集体协商要约是企业或职工为规范劳动关系向对方发出谈判的要求,对方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在一定期限内必须给予回应。而实际情况是,发出要约的企业工会不是应职工的要求,而是根据政府部门或上级工会的要求向企业主要负责人请示,否则,不敢贸然发出要约。另一种情况是根本没有书面要约书,只是以口头形式向企业负责人汇报,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再者,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根据领导安排负责集体合同的具体事宜,既代表企业又代表职工,无论要约还是回应都是出自一人之手。


  

  第二,协商会议。第一次协商会议一般由要约发出方首席谈判代表主持,就协商的议题和本方意见提交对方,然后双方展开讨论,以后的协商会议由双方首席谈判代表轮流交替主持。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会议的方向完全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左右,难以形成协商的氛围。有的甚至是将事先起草的工资集体合同提交会议,一次性通过,皆大欢喜。协商会议不是各自权利义务的对决和博弈,而是变成了玩弄文字和数字的游戏。


  

  第三,职工大会。职工大会是充分反映职工诉求不可替代的形式,工资集体合同应当在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表决。实际情况是,会务人员只是将合同文本宣读一遍后即行使表决,多数职工只感到一头雾水,不知其然。另外,表决的方式首先应当经过大会通过才可以采取,如此重大事项一般都以书面形式形成大会决议。而实际情况是,为了获得高票通过,大多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很难真正代表民意。


  

  合同文本


  

  工资集体合同是将法律法规未涉及或者不适合本企业的标准加以修订完善。比如,探亲假的工资支付、工龄津贴、高温高寒作业补贴、特殊人才的奖励等,在没有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协商予以解决。再比如,法律规定公休日加班应支付职工不低于150%的加班工资,如果客观原因使绝大多数职工平日不能与家人团聚,可以将加班工资提高到200%甚至是300%。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工资集体合同几乎是法律法规的复制品,即使补充一些法律之外的内容也多是无关痛痒的原则性规定,有的企业制定的标准甚至比法律法规更严厉,集体合同成了进一步束缚职工的绞索和工具,这就失去了工资集体合同的意义。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