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
郭于华
【关键词】隐藏的文本
【全文】
当下呼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声音日渐其多,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提上了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也进入许多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对“沉默的大多数”或“底层社会”的注意无论如何是件好事,然而我们还是要问一句为什么。农民,作为如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的人口主体,在各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从来是无声者,是没有文字记述其历史的群体,他们出现在历史记录中并不是作为历史的参与者,而是作为征募、税收、劳动、土地产出和谷物收获的贡献者,因而在统计学意义上是以数字形式出现的无名者。但农民在历史中的消隐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受注意,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可谓不关注农民,但关注的原因在于,农民长久以来一直是索取的对象,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农副产品、税费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而且农民的生存境况和由此导致的集体行动常常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定或动荡,甚至导致王朝的更名易主,这便是历代统治者都谙熟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当前对农民的关注、对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呼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危机意识——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或者不如说出于一种自上而下的对危险警示的反应。不少人以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或流民之患为例证,或者以中国加入WTO后最受冲击的农业危机为理由,提请决策者和世人的危险意识。显而易见,出于“危险”反应的对于农民的关注尚未离开统治的立场、精英的立场或城市既得利益阶层的立场。农民在这样的关注眼光中是作为治理对象和防范对象而存在的。然而,我们是否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过,我们是否意识到,农民也和我们一样是生而平等的同一国度的国民,应当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我们完全不难理解李昌平们“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的呼吁,这或许是由于现在谈论农民的人权还过于奢侈。而所谓“国民待遇”本应是农民生而具有的,而不应是来自上方的什么人的恩赐。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已经没有人愿意当农民,因为农民是二等国民,或者已降落为末等国民。仅仅因为出生在农村,就命定地必然失去许多权利而经历许多磨难。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状,是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要真正理解农民的生存,要使研究和决策真正有利于农民生存状况的改善,我们的立足和眼光应该改变,应从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应从“严防死守”的堵截雍塞变为顺应人心的沟通疏导,更应从制度安排与政策实施上给予和保证农民原本应该享有的权利。否则,无论是忧心忡忡的担惊受怕,还是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都于农民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