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俄罗斯在许多地方有着相似之处,两国曾经的经济政治制度有着很大的共性,现在也都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之期,有关国有财产的处理和国有企业的转变等情况,都是两国不得不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上文提到的俄罗斯国家中“公有财产分割取得权”和“公共财产公共利用权”在俄罗斯经济社会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也相信其也会在我国现有转型时期起到很大的作用。面对我国存在的国有资产过度商业化、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利益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引入财产性的一般人格权可以很好的保护民生,维护公共利益。比如“公有财产分割取得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制衡当代已激生民怨的国有企业公司化、市场化趋向,彰显国家企业的公共属性{20}76。我国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借鉴与我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俄罗斯法律中的先进做法,财产性一般人格权必有其存在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努力改善民生,而这一制度也可以在我国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法律手段。通过判例或解释,或在成文法中创立具有特异性的“财产性一般人格权”,将会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财产性一般人格权中的“公共财产分割取得权”及“公共财产公共利用权”,就是对于改善民生、提高社会转型的公平性、增进社会和谐程度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格性权利形式,是人格权宪法化的现实财产性路径之一{20}76
总之,无论从西方人格权发展历程,还是从我国现实社会需要来看,引入财产性的一般人格权都很有必要,这也是人格权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
曾凡昌,单位为西南政法大学。
【注释】也有学者认为《法国民法典》没有规定人格权的内容,是因为在当时,私生活是有限的内容,当时主要保护的是财产权利。
【参考文献】{1}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
{2}曲炜.人格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
{3}徐国栋.寻找丢失的人格[J].法律科学,2004,(6) :72.
{4}姚辉.人格权的研究[G]//杨与龄.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2.
{5}马俊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J].法学评论,2002,(1):28.
{6}付子堂.法理学初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82.
{7}马俊驹.论作为私法上权利的人格权[J].法学,2005,(12) :45.
{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46.
{9}马特,袁雪石.人格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10}蒋学跃.法人人格权的再探讨[G]//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权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405.
{11}江平.法人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4.
{12}梅夏英.民事权利能力、人格与人格权[J].法律科学,1999,(1):56.
{13}尹田.论人格权的本质—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人格权的规定[J].法学研究,2003,(4):4.
{14}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09.
{15}梁慧星.民法典不应单独设立人格权编[N].法制日报,2002 - 08 -04.
{16}刘士国.论中国民法典的体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3):130-133.
{17}石毅.浅论人格权的起源—兼谈人格权在民法中的地位[N].人民法院报,2005 - 07 - 06(5).
{18}王利明.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的必要性[N].人民法院报,2003-04-11.
{19}孙俪,张常青.自然人的人格权与法律救济[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9) :5.
{20}张力.广义财产观下的人格权及其
宪法性回归[J].法商研究,2009,(6) :76.
{21}尹田.法国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
{22}尹田.无财产即无人格—法国民法上广义财产理论的现代启示[J].法学家,2004, (2) :48 -49.
{23}张力论法人人格权制度扩张的限度问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6):91.
{24}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G]//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8卷.王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0.
{25}程合红.商事人格权[J].政法论坛,2000,(5):77.
{26}王利明.与民法同行: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6.
{27}曹险峰.论人格权的法定化—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之前提性论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 :70.
{28}杨立新.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4.
{29}薛军.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J].法商研究,2004,(4) :67.
{30}曹险峰.论德国民法中的人、人格与人格权—兼论我国民法典的应然立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4) :64.
{31}杨代雄.主体意义上的人格与客体意义上的人格—人格的双重内涵及我国民法典的保护模式选择[J].环球法律评论,2008,(4)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