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航道争端之困境与出路
韩逸畴
【摘要】气候变化进一步削减着北极地区的海冰,北冰洋具有日益成为竞争性权利主张中心的迹象,西北航道已经引起了国际争端的产生。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对其法律地位存在着不同意见。西北航道争端涉及法律、政治、社会、历史、环境保护等很多相互联系的问题。由于海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区域管理方法”为基础的传统海洋法对于解决该问题具有局限性。西北航道争端之实质是“航行自由”与“沿海国管辖权”之间的较量和妥协,因而有必要平衡好北极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利益。走出困境的可取方法是借鉴“马六甲海峡模式”多边合作机制的成功经验,以及采用“综合管理方法”以保护该地区脆弱的海洋资源。
【关键词】西北航道;马六甲海峡模式;区域管理方法;综合管理方法
【全文】
目次
一、西北航道争端之概况
(一)加拿大之权利主张
(二)加拿大权利主张之依据
(三)利益相关国家之态度
二、西北航道争端之困境
(一)西北航道法律地位定性之困难
(二)西北航道争端忽略环境之保护
(三)西北航道争端政治历史之复杂
三、西北航道之法律地位分析
(一)西北航道争端之实质
(二)西北航道是否属于国际航道
(三)西北航道国际化后之法律地位
四、西北航道争端解决之出路
(一)借鉴马六甲海峡模式
(二)强调“综合管理方法”的应用
五、结语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 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来,北极平均温度几乎以两倍于全球平均速率的速度升高,北极的冰层融化速度正在加快。[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层消退,穿过北冰洋、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航道即将打开,面对北冰洋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北极航道开发前景的巨大诱惑,北冰洋接壤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加拿大、美国、挪威与丹麦都想分得一杯羹。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在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本国国旗,此举意味着俄罗斯具有将北极点以南的广阔水域及其大陆架纳入其版图的意图。美国、加拿大等北极周边国家对此表示不满并采取紧急跟进措施,尽可能多地抢夺北极领地。对于很多未确定边界和未开发资源,已经爆发各种争端,国家正寻求扩展其在航道等方面的既有利益,或者对外大陆架及其资源提出全新的主张。平静的北冰洋开始成为相关国家利益争夺的焦点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海域。北冰洋海域争端主要集中在西北航道的法律地位方面。而西北航道指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北面波弗特海,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条航道。这条航道由7条路线组成,7条路线均是潜在可行的。西北航道一直被喻为北冰洋“圣杯”,借喻传说中耶稣最后晚餐所用之杯,以彰显其黄金水道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家高度关注甚至企图将其划入本国的领海,以便及早控制该海域丰富的交通和自然资源。如果西北航道争端久拖不决,各国争抢资源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那么在该航道通行的巨大商机背后,将是生态的悲哀。然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区域管理方法处理西北航道争端,不但会加剧各国主张权利而造成的利益纷争,且无益于对该海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管理。
一、西北航道争端之概况
(一)加拿大之权利主张
西北航道究竟是不是该划为国际航道一直存在着争议。长期以来,加拿大政府一直声称对西北航道拥有主权。加拿大政府认为部分西北水道,特别是位于北极群岛之部分,是它的领海,因此有权禁止其他国家的船只航经该水域。加拿大政府以直线基线作为其确定领海基线的方法,主张将北极群岛间水域划为内水。这样,包括西北航道在内的封闭水域(enclosed waters)就具有内水的法律地位。如国际习惯法在渔业案(Fisheries Case)中的应用,封闭水域不适用无害通过制。[2]作为对西北航道有关领土利益和油轮污染关注的回应,加拿大向议会提交两个法案:一是扩大领海范围以包括威尔士王子海峡(Prince of Wales Strait);二是有关海洋污染的法案。1970年,加拿大颁布《北极水域污染防治法》(AWPPA)对航行经过北极的船舶进行反污染管理,成为加拿大对北极海域主张的法理依据。同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西北航道既不是国际通道,也不是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