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师是影响我去西政读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所学校对学生的吸引主要是大师。2003年我在复旦法学院进修法制史研究生课程。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课上,王志强老师问学生们以前读过什么书,我回答俞师的《通论》对我影响较大。王老师点点头说:俞老师是学术大家,可惜不凑巧你来晚了,上学期他在复旦访学几个月,给研究生还开了课的。说着王先生拿起书架上一本封面考究的书递给我。这就是那本俞师编的《景凡文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俞师所传承的“学统”以及西政杨景凡先生开创的法史流派,也更多了解了西政的精神特色,特别是西政老师对学生亲如子女,帮助、提携,学术上“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可以说,这是我看中西政这所学校,后来去读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坚定的传承者
如果说,之前观其书只是了解到平面化的俞师,在课堂上,我了解到立体的俞师。我到西政读研时,俞师已经从重庆社科院院长任上退休,被委以重庆人大法律委主任的重任。我有幸通过俞师门下学生的引荐,在俞师给西政第一届法史博士生的《法律思想史》课堂上,终于见到了俞师,完整的听了俞师的一门课程。有一次俞师还把课堂搬到南山植物园,我们在植物园里读经典、聊人生。所以,我后来敢于对别人说,我是俞师的学生或者编外门人。
听俞师说,他自己意愿本来是到政协去,因为政协不用坐班,可以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但是,组织和领导最终把他放在法律委,他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并兢兢业业在人大做好立法工作。他是人大兼职但驻会的主任,需要坐班。由于立法工作非常繁杂,他的精力被分割为两部分,工作时间主要是在人大,业余时间在西政带博士。但是,西政是按照全职博导的工作量考核他的,所以他同时完成两份重要工作。因此,人大任内,俞师只好放弃一些自己学术上的理想。在《道统与法统》这本书中,他说自己座右铭60岁以前是“人人弘道,道法自然”,60岁以后是“学会放弃,完善自我”,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俞师说要“学会放弃”,我觉得那是他是用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其实,十年来,他从来没有放弃的,就是传承古今中西法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一直“在岗”。
就我阅读所及,近十年俞师的论著,不仅成果丰硕,而且质量上乘。粗略统计,他十年间仅发表论文就达到近百篇,专著有五部。例如,论文《寻求“自我”——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传承与趋向》《寻求“中道”——儒家之法的精神及其普世价值》等文,均立意深远、高屋建瓴、视阈开阔、纵横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