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儒学与宪政——回顾清末资政院议员之风骨

儒学与宪政——回顾清末资政院议员之风骨


李启成


【关键词】儒学;宪政
【全文】
  

  新的法政知识与儒家传统的良性结合,是清末资政院议员们发议质量较高的重要原因。进入民国以后,传统价值观瓦解,当时包括法政在内的新知又不足以为研习者找到新的价值之源,掌握法政知识却价值观空虚的新人成为议员主流,导致了国会的腐化堕落。


  

  百年前,正值资政院开院前后,上海滩有位中医陆士谔,出版了一本预言小说《新中国》,预言40年后的“新中国”已成为甲冠全球的立宪国。作者借书中主角之一“李女士”之口说:“国会开了,吾国已成立宪国了,全国的人,上自君主,下至小民,无男无女,无老无幼,无贵无贱,没一个不在宪法范围之内。”作者接着感慨:“立了宪有这样的好处,怪不得从前人民都痴心梦想,巴望立宪。”


  

  该小说虽是预言,但它在当时的畅销,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人对立宪之热望。


  

  以批评政府为基调


  

  1910年10月3日(宣统二年九月初一),经过数年的筹备,作为晚清预备国会的资政院正式开院。当时清廷已是病入膏肓,倘若立时施与猛药,则适以促其猝死,故应先固本培元,辅以慢慢治疗。纵然方法对头,最后是否能起死回生,尚有待“天意”,亦即各种偶然性事件是否对其有利。


  

  对清廷而言,所谓“本”“元”,就是业已离心离德的“天下苍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真正了解并尊重“民意”。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代表“民意”者,非资政院议员莫属。


  

  所以,资政院议员的使命就是向朝廷反映他们所了解的“民意”,并使朝廷尽可能接受民意。百年前的资政院议员们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呢?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共开大会42次。作为议员们议事原始记录的《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以下简称《速记录》)中的记载,对此披露了答案。


  

  在资政院开院之初,民选议员中的佼佼者本于自己的法政知识,通过对资政院及其议员的职责条款所作的解释,逐渐掌握了话语主导权,对朝政的批评成为其舆论基调。


  

  《速记录》中经常有“彼此争辩、议场大哗”、“众大哗”、“拍手拍手”等记载。许多议员在《速记录》中没有留下任何发言,仿佛是一些“哑巴”议员、“观众”议员,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方式的表达。“众大哗”、“拍手拍手”这种情绪性的肢体语言,恰能反映出大多数议员内心的真实情感。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