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林钰雄.
刑事诉讼法(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0.
{2}樊崇义.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389.
{3}虞浔.精辟诠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样本—《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解读[J].犯罪研究,2010(5):25.
{4}[日]我妻荣.新版新法律学辞典[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449.
{5}[日]大谷实.
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
{6}陈子平
刑法总论(2008年增修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1.
{7}[日]西田典之.日本
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
{8}郭云忠刑事诉讼谦抑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7.
{9}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64.
{10}周长军.刑事裁量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46.
{11}[日]西原春夫.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M].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154.
{1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98.
{13}尹吉,周珺.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初探[J].中国检察,2004(5):289.
{14}汤啸天刑事诉讼研究的新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1.
{1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5-26.
{16}[美]埃里克·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M].沈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58-159.
{17}高金桂.利益衡量与
刑法之犯罪判断[M].台北: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31.
{18}张浪.有效制衡与良性互动—宪政体制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权同检察权的关系[J].学海,2008(1):147.
{19}赵旭光,侯冀燕.论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功能与实效[J].兰州学刊,2005(4):134.
{20}林贻影,张旻.检务督察制度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4):77.
{21}林钰雄.检察官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
{22}潘金贵.公诉制度改革研究:理念重塑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7.
{23}邓思清.完善我国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制约机制之构建[J].法商研究,200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