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哥们义气: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精神纽带

  

  2.凝聚力作用。犯罪未成年人为了哥们义气进行团伙作案,当“结伙作案得逞,又强化了本来缺乏足够体力、智力、胆量的未成年犯罪人的乐群心理,使之纠合性更强。”{13}在哥们义气的支配下,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成员的归属感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感,大大增强了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联系紧密性。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宣称“同甘共苦”、“为兄弟生,为兄弟死,绝不出卖兄弟”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凝聚力,犯罪团伙内部结构更加严紧,组织化程度也随之提高。即使有的犯罪未成年人觉得同伙请自己做的事不对,或者知道做得是违法犯罪的事,也基于哥们义气,不分青红皂白,同流合污,一同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处处彰显哥们义气,在主观心理上得到归属感,在客观需求上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吸引成员为犯罪团伙效力。哥们义气在犯罪团伙中营造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兄弟情”的氛围十分浓厚,未成年人成员得到犯罪团伙的恩惠与关照,对团伙、老大更是感恩戴德,甘愿卖命。


  

  相对于对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打击,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进行团伙犯罪的体系更为重要。笔者就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这一问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希望业内同仁能够一道深入研究哥们义气对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影响,从文化根源寻求预防措施,建立预防未成年人团伙犯罪长效机制,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目的。


【作者简介】
汪力,单位为西南大学;李高峰,单位为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1}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6)。
{2}杜文俊,李雅璇.青少年帮派之预防与矫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6)。
{3}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3。
{4}丛梅.社会转型时期犯罪人的犯罪目的研究[J].犯罪研究,2004,(2).
{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第三册)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97.
{6}钱玄等注译.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817。
{7}范寅铮,徐日辉.柳宗元诗文选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141.
{8}张利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268。
{9}邵定美.瑞安市青少年涉黑涉恶犯罪分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
{10}罗大华.罗大华70华诞文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69。
{11}席小华,金花.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究[J].法学杂志,2005,(5)。
{12}李锡海.帮会文化与有组织犯罪[J].法学论坛,2004,(5)。
{13}张旭.犯罪学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93。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