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防范层面上,着力提高民营企业法律意识。
1.切实提升法律意识。其中首要的工作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把防范法律风险贯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中。认真学习与企业有关的法律制度,重点学习合同、税收、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种法律培训,还要定期对生产经营的一线员工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全体员工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民营企业要自觉遵守法律,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与法律相悖的行为。要严格遵守主体平等、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2.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一个规范化运作的企业,在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时,首先要建立法律风险防范的专门机构和队伍,设立专门的法务部门,同时聘请专业法律人才担任法律顾问。只有建立起高素质、稳定的法律风险防范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纳入到正常的轨道,才能保证使企业的经营决策符合法律规定。3.构建法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并分类整理、归纳,聘请专业法律人才进行集中评估,出台针对性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建立企业法务人员列席企业的重大决策会议制度,就企业的重大决策,比如对外投融资、项目并购、资产处置、股权或项目转让、重大合同的签订等进行法律论证,并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以供决策时参考。建立企业应收账款的催收和时效管理制度,对逾期应收账款,从时间、催收层级、催收方式上加强管理,以提高回收效率。建立法律争议管理流程,提高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类型法律争议对企业的负面影响。[13]
从合理管理层面上,着力构建合同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合同管理关键在于改革应收账款管理,建立与完善企业应收账款的催收和时效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这种制约机制的主要特点是将合同从订立到履行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管理,包括谈判、签约、担保、审批、履行、结算。总体来说,加强合同动态管理要做到四个方面:
1.建立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合同的签订、审批、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管理,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2.减少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合同签订前,重点审查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合同签订时,认真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正确完整合法、合同抬头和落款是否正确齐全。合同签订过程中,既注重合同标的、质量标准、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合同内容的审查,又注重签字盖章、签字时间等合同形式的审查。严格执行“会签”、“会审”制度,合同订立后应考核其合理性、合法性、履约率及合同台账、合同档案的建立情况。完善企业合同签订流程与履约动态管理,对企业所有的合同都要进行分类、集中管理。对合同履约过程进行跟踪,并对异常情况即时反馈,适时作出反映。3.建立合同不能履行的预警机制。合同的履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将对合同履行的管理贯穿签约、交货、验收、收款等所有环节。做到三个预警,即:证据预警,在有造成合同无法履行、货款难以清收等情况发生时,及时通过签订补充协议、债权确认文书等方式予以补救。质量预警,在合同约定检验期限内,或在合理期限内、质量保证期内等对货物质量进行检验,并保留相关书面证据。索债预警,付款人有合并、分立、转移财产等行为,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及时通过实施不安抗辩权、诉前保全、起诉等权利寻求司法救济,从而有效控制法律风险。4.正确适用合同担保制度。若要求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应审查对方的担保资格以及用来担保的财产权利状况,并在合同中明确担保责任条款,一旦交易对方违约,可依法追究担保责任,实现担保合同权利。若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要依法审慎设定,必要时可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以减小合同担保风险,保障经营安全。另外,要用好自己的合同权利,如先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追诉权、诉讼权等,维护己方利益,实现合同目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