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关于中国宪法渊源的再认识

  

  4.西方的思维与中国特色的结论。学者们以各自的学术能力,着眼于中国,强调中国思维,力图为中国宪政构划未来,这实属难能可贵。但有些情况下人们也可能无形之中走入的是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强调用中国思维去塑造中国宪政体制,不要重复西方式宪政,但他们为得出结论而进行的大量理论铺垫内容却都是西式话语。在一篇论文的摘要中有这样一段话:“基于对英美宪法学说与宪政实践的分析,作者区分了古典的政制与现代的宪法、政治宪法与法院宪法,进而主张任何国家的宪政运作实际上都依赖不成文宪法,从而奠定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选择中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建构中四个关键性问题,着重探讨中国不成文宪法的四个主要渊源,即成文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及宪法性法律。”[45]话语很西方,但结论指向很中国。党章,“三位一体”的国家主席,法院与检察院的政治性优于法律性等等。这些结论都脱离了中国真实的宪法渊源,带有过多用外国学者的思维想中国宪法现实之当然的色彩。如此一来,其结论自然站不住脚,对我国宪法的实施乃至宪法学的发展,都难免负面的影响大于正面的价值。


  

  六、结束语


  

  中国现有的宪法渊源基本上就是包括历次宪法修正案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尚没有证据表明我国宪法还有其他渊源。论证我国宪法还有更多渊源没有必要、没有意义、没有根据,属画蛇添足。


  

  在宪法领域,中国面临的首要需求是严格实施宪法,监督宪法实施,其次是进行宪法解释和必要时修改宪法。我国民族从整体上看还是一个宪法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很弱的民族,要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遵守任务已经十分艰巨,不需要无中生有、制造更多的“宪法”渊源。生造更多的“宪法”渊源,除稀释宪法、淡化宪法意识、淡化规则意识外,对宪政法治建设、人权保障不会有任何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姚岳绒,华东政法大学。
【注释】在教材类的著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有认为宪法渊源包括宪法典及宪法修正案、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条约与宪法惯例,参见张庆福:《宪法学基本理论》(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120页。也有认为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参见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 ~ 104页。还有认为我国目前宪法渊源仅为包括历次修正案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见童之伟、殷啸虎:《宪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蒋碧昆、刘茂林:《改革与中国宪法发展》,《法商研究》1994年第2期。
参见喻中:《谈谈我国宪法的“实”与“名”》,《观察与思考》2001年第2期。
参见章志远:《宪法惯例的理论及其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参见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同前注,强世功文。
费春:《不成文宪法界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4期。
See James Bryc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Jurisprud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1, p.124.
Ibid., pp. 126-128.
国内教材与著作中通常认为布赖斯首创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这一传统分类,并接受其对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定义。需注意的是,布赖斯的成文与不成文分类与传统的Written and Unwritten是不同的,但是国内中文翻译时,一般将两者都译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这也是导致在不同语境中讨论同一概念时混乱的重要原因。
表现为一组书面文件的称为复式成文宪法,典型国家如瑞典。瑞典宪法由《政府组织法》、《王位继承法》与《出版自由法》于同一年制订的3个特别法律文件组成,并在一个共同的标题下组成了一个单一的整体,被认为是基本法并规定了特别修改程序。
台湾学者陈新民认为全世界只有英国、以色列及加拿大这3国为不成文宪法国家,参见陈新民:《宪法学释论》,三民书局2005年修正5版,第11页。也有学者认为英国、新西兰与以色列是主要的3个不成文宪法国家,参见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1页。但荷兰两位学者将以色列纳入复式成文宪法,将新西兰列入无法确定成文还是不成文的范围,见亨克·范·马尔塞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第52页。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惠尔:《现代宪法》,翟小波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参见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6页。
美国宪法学教授Iaurence Tribe著有一书名为The Invisible Constitution.
美国宪法学教授George P. Fletcher著有一书名为Our Secret Constitution.该书已由陈绪纲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以“不成文宪法”为题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至2009年),共有8篇论文,其中7篇都是论及英国的不成文宪法
侯健:《宪法变迁模式与宪政秩序的塑造》,《法律科学》2004年第4期。
1996至1997年间,围绕着“良性违宪”引起了一场学术争论。
参见喻中:《政治惯例:成文宪法之外的政治习惯法》,《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
同前注,强世功文。
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参见刘作翔:《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载《金陵法律评论》2009年春季卷,第78~92页。
参见周旺生:《重新研究法的渊源》,《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4期。
同前注,詹宁斯书,第92页。
台湾地区司法院释字第419号。
许志雄:《宪法秩序之变动》,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48页。
同前注,强世功文。
我国1949年曾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也起过“临时宪法”作用,但业已失效。
同前注,刘作翔文。
肖蔚云等:《宪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肖蔚云等著的《宪法学概论》最初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这是全国范围内,体现我国现行宪法内容的首本高等学校宪法学教材。
杨海坤、上官丕亮:《论宪法法部门》,《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4期。
刘作翔、马岭:《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马岭:《宪法性法律的性质界定》,《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刘茂林:《香港基本法是宪法性法律》,《法学家》2007年第3期。
同上注。
同前注,龚祥瑞书,第16页。
同前注,陈新民书,第3页。
郑贤君:《我国宪法解释技术的发展—评全国人大常委会99<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释例》,《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徐秀义、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托马斯·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第4版),高旭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奥〕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作者序。
同前注,强世功文。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