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过早的“标签化”不利于行为人重返社会。一提起“工读学校”,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不良少年”、“问题少年”和“边缘少年”。事实上,工读学校过早的给孩子的心灵贴上一个标签,那就是你是一个有着不良行为的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由对人的行为的分类方式而造成和加强的,个体被动的去接受和扮演这些角色是由于不可抗力的社会期望,个体基本上服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模式。{6}生活中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在工读学校“不光彩”的经历给孩子的未来烙上疤痕,“去了工读学校,以后找工作都困难”,害怕在这里会学到本来不会的犯罪技能,因而宁可让自己的孩子在马路上游荡,也不愿意让他到这种特殊的学校来上学。不可否认的是,在人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被贴上标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4}被贴上标签的人,无论其是罪犯、吸毒者还是不良行为者,马上以此身份作为他“最有利的身份”,并可能取代其他的所有社会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更会因此被孤立、嘲笑和鄙视。“工读生”三个字将在他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迫使他们忍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异样目光,永远生活在标签的阴影之下。过早的背负着“不良行为者”如此沉重的包袱,加大了这些原本在成长道路上碰到挫折的青少年的孤立与无助,同时也使他们的性情变的格外的脆弱和敏感,促使他们的心灵从小就受到压抑和伤害。一点轻微的小事也可能成为他们堕落的导火线,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其结果是这些附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强化了他们当初想要消灭的行为,驱使他们进一步的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阻断了行为人“浪子回头”的机会,于是原本可以得以矫正的行为者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因此最终成为了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三、工读教育存在的积极意义
对于工读教育,尽管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笔者认为,办好工读学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是现在众多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青少年所特有的好奇、冲动和不够成熟的反叛精神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形成巨大的矛盾。一方面自制能力和社会认识不成熟的青少年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又缺乏一定的是非曲直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纷繁复杂,酗酒、赌博、卖淫等等丑恶现象大量存在,严重的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判断力和认知力。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虽然在身体和生理机能方面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心理和生理上已产生了某些与成年人相同的欲望和冲动,但从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其认知成分、行为成分和情感成分为核心的人格体系尚未最终定型。{5}(P181)他们盲目、简单的认同自己喜好的事物并加以模仿,而缺乏必要指导的盲目、偏激的模仿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因此对他们应当给与特殊教育和保护,如果放任不管,他们迟早要对社会构成威胁。我们应当认识到,工读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和矫正机构,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但是,正如生了重病,我们不能因为怕传染而不去医院、不住院一样,工读学校的功能正是教育和矫正问题少年的“专科医院”。对于那些心理行为问题严重,不适应普通学校教学,不适应社会规范的少年来说,工读学校是必要的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