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行为方式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包括三种方式:一是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二是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的操作;三是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删除,是指将原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除去,使之不能正常运转;或者将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所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全部或一部删去。目前国内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主要是DOS系统和WINDOWS系统,因此,删除的方法大同小异。例如,中国科学院武汉力学研究所的梁俞明等6人,为获取巨额利润,未经所领导批准,将PMS系列测桩仪的全套技术盗走,并对岩土力学所第四研究室两部计算机内留存的RSM系列技术资料和八五攻关项目“智能声波测井仪”进行破坏性删除和销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万元。
修改,是指对原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改动,使之不能正常运转;或者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非法改动,使数据和应用程序发生错误。
增加,是指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增加某种功能,使原有的功能受到影响或者破坏,无法正常运转;或者凭空把非法数据和应用程序添加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
干扰,通常包括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两种形式。外部干扰,是指人为地发射一种强大的扰动信号,使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其中又分为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内部干扰,是指利用计算机操作进行干扰,使其他用户不能正常工作。目前最常见的就是利用“电子邮件炸弹”进行干扰。所谓“电子邮件炸弹”,是指电子邮件的发件人在短时间内不断地向同一个收件人反复邮寄,从而造成邮路堵塞,进而影响主机的安全。
制作,是指利用各种算法语言编写、设计、开发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从已经发生的案例看,制作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行为主要有3种:(1)设计型。即行为人自行开发、设计、制造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它是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根源,也是计算机病毒大量存在和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2)改造型。即行为人对于已有的病毒或者已经发作、流行的病毒进行某些技术上的修改,形成一系列既存病毒的亚种或变种。(3)复合型。即行为人将已有的病毒进行复合,综合其特点,从而形成新的病毒。
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含网络)直接输入、输出破坏性程序,或者将已输入破坏性程序的软件加以派送、散发、销售的行为。至于传播的方式,有的是私自安装、复制,有的是非法秘密搭售,有的则是在网络上公布并免费提供。相对于制作行为而言,传播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有时还有明显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