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再评价

  

  汉代之后,录囚历代相沿。《隋书·刑法志》:“高祖每季亲录囚徒。尝以秋分之前,省阅诸州申奏罪状。”唐代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录囚之举。宋代录囚活动也很多,据《宋史·刑法志》记载:“天子岁自录京师系囚,畿内则遣使,往往杂犯死罪以下,第降等,杖、答释之,或徒罪也得释。”至明代,录囚制度演变为会审制度。《明史·刑法志》:“会官审录之例,定于洪武三十年。……永乐七年,令大理司官引法司囚犯赴承天门外,行人持节传旨,会同府、部、通政司、六科等官审录如洪武制。……宣德三年奏重囚,帝令多官覆阅之,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公九卿,所以合至公,重民命。卿等往同覆审,毋致枉死。’……在外恤刑会审之制,定于成化时。……宣宗夜读《周官立政》:‘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慨然兴叹,以为立国基命在于此。乃敕三法司:‘朕体上帝好生之心,惟刑是恤。令尔等详覆天下重狱,而犯者远在千万里外,需次当决,岂能无冤?’因遣官审录之。……至十七年,定在京五年大审。”沈家本对此评说:“五年审录之制乃明制之善者……此制与唐、宋录囚大都因事而施,明制则有五年之例耳。”[54]上述言论中有所谓“合至公,重民命”、“好生之心,惟刑是恤”等等,表达了录囚或会审制度中所蕴藏的人道精神。


  

  《旧唐书·唐临传》:“唐高宗时,唐临为大理卿,帝常录系囚。前卿所处者,多号呼称冤,临所处者独无言。高宗怪问其故,囚曰:‘唐卿所处,本自无冤。’高宗叹息良久曰:‘治狱者不当如是也?’。”明代学者丘浚对此评价道:“前代帝王皆躬自录囚,盖以人命至重故也。虽以高宗之昏,制于悍后,犹不废此制。后世一惟法司是信,而有冤者,无由得见上而诉之,此狱所以不清,冤气郁而和气为之感伤,有由然也。”[55]丘浚此言一针见血,统治者不重视录囚以及时平反冤狱,会导致“冤气郁而和气为之感伤”,即民怨沸腾、社会失和,此种政治自然远离人道了。


  

  以上,笔者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中的人道性因素进行了考察,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用“同情的态度”加以审视的结果。尽管在专制政体下,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从整体上看仍然偏于严酷,但其中也不乏含有人道性因素的具体制度,正是这样一些制度设计对专制强权构成了一定的制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削弱了专横司法对民众利益所产生的破坏性力量,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上述司法制度的形成或确立与儒家“仁”道(人道)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它们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价值的尊重以及对人的正当利益的关注,其人道内涵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这正是我们今日构建人道化司法文明所应借鉴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开明的统治者往往注意推行一些具有人道性因素的司法制度,从而使国家相对和谐稳定。封建时代的一些“太平盛世”往往与当时的一些人道化司法措施存在一定关联,这似乎并非言过其实。


【作者简介】
崔永东,单位为中国政法大学。
【注释】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北京大学法学大百科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2页。
同注,第568页。
高其迈:《隋唐刑法志注释》,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武树臣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转引自丘浚:《大学衍义补·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
同注
同注
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文化》,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同注,第892页。
同注,第919页。
转引自丘浚:《大学衍义补·慎刑宪·存钦恤之心》。
鲁嵩岳:《慎刑宪点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页。
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页。
西田太一郎:《中国刑法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57页。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胡朴安:《周易古史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程颐:《周易程氏传》卷一。参见《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0页。
《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1页。
同注
同注
同注
同注
同注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该书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其在战国时期成书,且其所记制度多与金文所载西周制度相合。
那思陆:《中国审判制度史》,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1页。
《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
《汉书,宣帝纪》。
《汉书·惠帝纪》。
《周礼·秋官司寇·司刺》。
郝铁川:《经国治民之典》,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5~566页。
同注
崔永东:《“明德慎罚”研究》,载杨一凡主编:《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宋史·陆九渊传》。
《明宣宗实录》卷二十六。
黄六鸿:《福惠全书》卷十二。
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90页。
同注,第43页。
同注,第529~567页。
同注,第732页。
同注,第49页。
《魏书·刑法志》。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部1981年版,第63页。
同注46,第64页。
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清史稿·刑法志》。
同注,第66~67页。
《新唐书·刑法志》。
武树臣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177页。
同注,第791页。
同注,第804~805页。
丘浚:《大学衍义补·慎刑宪·伸冤抑之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