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方: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及罪名无异议,但辩解被害人要求李金为其提供性服务后拒绝支付报酬,继而发生争执,被害人拿刀要杀害被告人,被告人才一时气愤杀死了被害人,之后放火只想毁坏现场留下的痕迹,并无毁尸意图。其指定辩护人提出,被告人李金杀人属临时起意,被害人有一定过错,请求从轻处罚。
法院:关于被告人李金的辩护人提出的“李金系因被害人不支付性服务报酬而激情杀人”的辩解理由,经查,李金辩称其当时向被害人借钱,被害人提出要其提供性服务才给予报酬,后被害人拒不支付报酬,二人发生争执,其才掐死被害人,该辩解不仅与其之前的供述相矛盾,也不符合客观事实。被害人当时在月经期间,有与被害人同住者的证言证实,李金此前的供述也能印证;现场勘查笔录证明被害人尸体内裤上有一块卫生巾,且尸体鉴定结论也证明被害人阴道内没有人精斑。故对被害人要求被告人李金提供性服务的辩解不予认定,该辩护意见不予采信。
【法官评析】
认定犯罪目的和案件起因应立足在案证据和经验法则
1.犯罪目的和案件起因的重要性及认定方法
一般认为,犯罪目的是行为人主观上意图通过犯罪行为所达到的结果。我们通常习惯于把直接故意中的意志要素,即行为人对特定后果的希望视为犯罪目的,例如在故意杀人犯罪中希望他人死亡就是行为人的犯罪目的。但在目的犯的场合,目的不是指直接故意的意志要素,而是指行为人对某种结果、利益、状态等的内在意向。
概括地讲,在司法实践中,犯罪目的作为责任要素,具有以下机能:其一是在一些犯罪中能够区分罪与非罪,例如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人不具有营利目的就不构成犯罪;其二是在一些犯罪中能够区分此罪与彼罪,例如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物品就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不具有该目的则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又如行为人以故意杀人的目的重伤他人,将构成故意杀人罪,而行为人以故意伤害的目的重伤他人,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可见,准确地认定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确保定罪准确、量刑适当的前提条件。
由于被告人的犯罪目的属于其主观意识层面的内容,因此很难予以证明。但由于犯罪目的关涉到可归责性,故刑法仍将之作为刑罚的基础。我们认为,尽管犯罪目的属于行为人主观意识层面的内容,但在行为人基于特定的犯罪目的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其主观目的必然会外化为具体的犯罪行为并产生相应的犯罪后果。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犯罪目的的认定可以遵循以下方法。一方面,可以基于被告人的认罪供述来认定犯罪目的。被告人归案后基于认罪、悔罪的心理,通常会对自己为何实施犯罪行为以及犯罪经过作出全面的供述,司法机关可以结合犯罪行为与结果判断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属实,进而准确地认定被告人的犯罪目的。另一方面,即使被告人拒绝认罪,或者回避犯罪目的,我们也可以基于被告人的具体犯罪行为、犯罪后果或者借助其他证据和情形来推断被告人的犯罪目的。不过,对于通过推断得出的犯罪目的应当允许被告人提出反证,如有证据认定被告人确实不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就应当否定在先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