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刑事执行阶段的罪犯心理测试
王刚
【摘要】在人格矫正理论和行刑个别化思想的影响下,将心理测试技术运用于刑事执行阶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实践,显示了远大的发展前景。目前由于心理测试在执行阶段的价值定位不明,导致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测试不仅应当在分押分管、心理改造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应当在减刑假释过程中有新的发展。此外,心理测试规范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心理测试;刑事执行;价值定位;发展;完善
【全文】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心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应用性成果,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地运用于选拔工作人员、鉴别学生优劣、测查犯罪原因以及个性比较等方面。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心理测试在刑事诉讼各阶段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测谎”,二是在执行阶段对罪犯进行的“心理矫治”。由于“测谎技术”为侦查破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因而受到了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广泛重视。然而,作为罪犯心理矫治重要手段的心理测试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刑罚执行过程中,进行心理测试的内容、程序规范、测试结果的适用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心理测试运用的价值也有待于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对刑事执行阶段的心理测试的具体适用内容作粗略的探讨,从而推动执行阶段心理测试的进一步完善。
一、刑事执行阶段的心理测试的内涵及司法实践
心理测试,又称心理测验,指用标准化方式测定个人在智力、性格、性向或兴趣等方面的个别差异的方法,主要包括品格测试、兴趣测试、犯罪原因测试、能力测试和成就测试等。[1] 刑事执行阶段的心理测试是运用心理学知识专门针对在押罪犯所进行的心理测量,与传统心理学测试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利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等研究成果,通过标准化心理测试量表来对罪犯的智力、人格以及其他个性特征进行测量.并把测试结果运用于刑事执行活动中。刑事执行阶段的心理测试主要是测试罪犯的人格特征,在我国采用较多的主要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埃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三种。目前国内外许多心理学专家验证发现,该类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不仅能反映出罪犯人格的基本轮廓,并对其心理缺陷作出较准确的诊断,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了解罪犯是否具有自杀、脱逃等行为倾向,预测是否会重新犯罪等。[2]这些测试结论有助于把握罪犯的心理结构特征、心理变化的规律,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或采取适当的处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