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研究报告逻辑框架图
(来源:茅于轼、赵农,《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143页。)
(二)点睛之笔:
茅于轼、赵 农两位先生所著的《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的观点及论证给笔者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方面,在这里仅举两个例子:
1、思维错误还是有意为之?
如果没有读本书,在一般人的惯常想法中,粮食安全最紧要的因素就是耕地问题,有耕地才能有粮食安全。而本书告诉我们的却不是这样,详见下图:
(来源:茅于轼、赵农,《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141页。)
从上图来看,我们粮食安全,涉及的相关因素很多,而耕地只是其中之一。这就是要使我们反思这种惯常思维来自于何,常识判断,还是想当然,还是某些人有意为之?如果是常识判断,那么这种常识是从哪里来的,历史记忆、所受教育,还是其它?如果是有意为之,那么为什么会有意为之,又是什么人有意为之呢?
2、“18亿亩耕地红线”背后的利益博弈:政策目标的“迷失”
如果是有意为之,那么接下来就必须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宣传及相关政策规定的拥护。“18亿亩耕地红线”出台的背景是面对地方政府疯狂的圈地行为,中央政府为了保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提出了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口号。“耕地红线”的提出名曰保护粮食安全,其实是为了更加严格地保护耕地资源免受地方政府的过度侵占,以防止不能被工业化所吸纳的大量失地农民变为赤贫或流民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4]但由于“耕地红线”政策的实质只是用新的管制计划纠正原有管制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其本源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耕地保护问题依然严峻。[5]从“18亿亩耕地红线”背后的政策含义来看,政府对土地实行严格管制是其重要的形式,而政策的后果则是管制制度为政府低价侵占农民耕地提供了便利。目前的土地制度规定农民不可以私自改变土地的用途,但政府可以。[6]而由说农地转用前后存在巨大的价值差异,因此围绕农地转用和征地补偿,中央和地方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目标冲突,进行着广泛的利益争夺。针对征地势头愈演愈烈、各方利益冲突日益严重,中央推出各种管控措施,希望能够化解矛盾。“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就是诸多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7]但由于中央与地方政策目标不一致将导致中央的政策意图难以实现。[8]同时,从实现土地政策目标的手段来看,中央政府又不及地方政府。[9]因此,在土地政策的博弈中,中央政府斗不过地主政府,其土地政策目标往往落空,而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目标通常都能实现,除非倒霉碰在枪口上。[10]而这也侧面证成了为什么近几年征地拆迁发生的相关事件越来越多,越演越烈。并且在中央媒体话语和地方政府实际作为间出现了极为有意思的对立情况,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同时最后一个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后果就是“18亿亩耕地红线”中的“耕地”发生了变化,从好的耕地变为更多不好的耕地。[11]这种计划管制出了毛病,又进一步通过计划管制加以纠正。可谓“因为管制,所以管制”![12] 而这在作者看来,归根到底,这是计划经济的遗存。[13]于是,得出结论: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当然要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