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

  

  (六)被告人主张其不在犯罪现场的,应当承担证明责任


  

  犯罪时被告人是否在现场,是涉及被告人是否实施犯罪的重要事实之一。被告人声称自己在案件发生的时候不在犯罪现场,被告人有提出证据的责任,只要举出证据证明他不在犯罪现场就可以了,至于证据是否充分,并不影响其证明责任的完成。不能因为被告人不能证明其不在现场而推定其犯罪时就在现场,从而认定其有罪。证明被告人在现场的责任始终在起诉方,并且要达到排除合理疑点的程度。台湾学者也认为,对于不在场之证明,被告人应提出证据之反证。即必须前往现场始可实施之犯罪,被告应提出当时其在他处之不在场证明。


  

  (七)被告人主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的,应当承担证明责任


  

  不可抗力,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意志上受到外力的作用,丧失了意志自由,因而主观上缺乏罪过,不认为是犯罪。如驾驶人员驾车行驶在马路上,由于机械突然出现故障使汽车失去控制撞死撞伤行人。对刹车失灵这一不可抗拒的外力,被告人有责任提出证据予以证明,对此免责事由,被告人是独知的,否则很可能被判有罪。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缺乏认识并且缺乏认识能力,既没有预见也无法预见,因而主观上缺乏罪过,不认为是犯罪。[27]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矿务局干部傅某女儿出嫁,当天请客已吃了四桌酒席,下午六点多钟又有6名工人、家属和几个小孩吃最后一桌。饭桌摆在同一栋房黄某家,先在桌上倒了6杯“桂青”酒。入座后,曹某问:“有没有甜酒?”同桌吃饭的邹某即到傅家找酒,在傅家房内看到床底下有一瓶子贴着葡萄酒商标,邹以为是内装葡萄酒(实为无水钠,即烧碱),拿来交给曹。曹把原来倒的白酒转倒进瓶内,随后将这瓶无水钠当作葡萄酒分成6杯。朱某和曹某先喝,感觉不对味,便跑到外面吐了。其余4人喝后不久即倒下,经送医院抢救,两人死亡,一人残废。[28]在这一案例中,无论是曹某还是邹某,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是不能预见的,属于意外事件。对这一意外事件,邹某应承担提出证据的责任,证明其确实是在傅某家拿了一瓶贴有葡萄酒标识的“酒”,按社会常识和一个正常人的理解,外面的标识代表了里面的内容,即表里一致性,对内装的烧碱,邹某是不具备预见能力的,因而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简介】
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韩旭,单位为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注释】(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49.
高家伟.行政诉讼证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1998.83.
王利民.论刑事举证责任(J).中国法学,1992,(2):28—31.
王以真.英美刑事证据法中的证明责任问题(A).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32.
牟军.论英国刑事证明责任(J).现代法学,2000,(1):132.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32.
陈瑞华.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最新发展(J).中外法学,1998,(6):95—96.
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1.
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0.
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刘迪,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7.
周密.德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新变化(J).中国法学,1996,(3).
蔡墩铭.刑事证据法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305.
蔡墩铭.刑事证明与举证(J).法学家,1996,(5):64.
曾斯孔.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J).中国法学,97.
卞建林.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71.
沈达明.英美证据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71.
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71.
赵钢,刘海峰.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J).法律科学,1998.(1):93—94.
(英)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M).王国庆,李启家,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08.
翁晓斌,龙宗智.罪错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J).人民检察,1999,(4):8.
刘刚.论持有型犯罪(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54.
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9.
刘季幸.试论刑事被告人的相对举证责任(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5,(2):53.
高家伟.行政诉讼证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83.
陈朴生.刑事证据法(M).台北:三民书局,1972.311.
游伟,肖晚祥.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J).人民司法,2001,(5):36.
陈兴良.刑法疏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92.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68.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