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当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减刑比例、减刑幅度与罪犯的罪行轻重不适应。减刑幅度与罪犯罪行轻重不适应,以至于重罪犯比轻罪犯能获得更多的减刑资源,罪犯刑期越长,被减刑的几率就越大,被减刑比例就越高,而且,刑期长的罪犯得到的减刑的幅度一般要大于刑期较短的罪犯,导致重罪的犯罪人比轻罪的犯罪人得到了更多的减刑优惠待遇,为数不少的五年以下短期自由刑罪犯享受不到减刑优惠。这不仅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有悖于刑罚的公正性。同时,也挫伤了部分在押罪犯的改造积极性,更不利于在押罪犯的改造。


  

  4.减刑案件审理程序缺乏公开,影响公正性。在司法实践中,刑罚执行机关对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的表现实行计分考核,考核结果和奖惩挂钩,并作为报请减刑的依据。现行法律对减刑案件审理方式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实践中大都采用书面审。书面审存在以下缺点:审判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罪犯没有见面,审判人员对事实证据的认定依靠材料,整个工作由一般审判程序的公开操作变成“暗箱”操作,审判人员包揽一切,在审理过程中有徇私机会;由于审理过程的不透明,执行机关材料的报送缺乏监督,只依据监狱一方的证据和材料,缺乏听取当事人及相关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容易发生“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发生执行机关个别人员与审判机关个别人员串通违法办案;违反了中立原则,因为书面审理反对者的意见根本不存在,而法官只是从这些资料中形成对案件的认识,产生预断性的意见;对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关联性以及取证行为合法性的判断都是间接进行的,并且这种判断的正确性是建立在对执行机关移送材料是真实合法、无怀疑的前提下的,可这个前提往往会因为各种法外因素的介入而不真实,因而法官依此做出的结论的公正性和正确性也往往大打折扣。[6]


  

  5.当事人在减刑制度中缺位。现行法律从各方面规定了法院、检察院和执行机关在减刑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却唯独没有提到当事人,特别是罪犯。罪犯在减刑程序中处于客体位置,毫无权利可言,几乎没有知情权、参与权、辩护权、申请权和申诉权等,只能消极地等待结果的到来,减刑并不具备完整的权利形态,法律仅从制度角度而未从权利角度对减刑进行诠释。


  

  (三)法律监督方面问题


  

  根据宪法对国家机关性质与职权的划分和目前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减刑、假释工作的司法解释,对减刑工作最规范、最权威、最有效的监督,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但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在司法实践中时常缺位。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