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推定作为“新兴”权利得以产生的方式和途径,在当代中国一般说来还主要是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出现的,即首先是具体案件的当事人及其律师,就当前法律意义上的案件事实所涉及的当事人的权利提出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充分的论证与说明,而一旦这种论证和说明得到法庭的采纳,就表明这种推定的权利得到了法庭的认同并被法庭认可为合法;而一旦这种推定的权利得到社会的普遍而广泛的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与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得到社会与法律的支持,那么,这种推定出来的权利当然地就成为了一种“新兴”权利。
六、“新兴”权利与权利发展
“新兴”权利与旧有的权利之间始终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任何“新兴”权利多少都主要是由旧有的法律权利—不管是国内法律所确认的法律权利还是世界其它国家的法律所确认的法律权利或者是国际性法律所确认的法律权利—所催生的,也可能是由旧有的非法律权利所催生的,因此,旧有的法律权利和非法律权利当然是任何“新兴”权利的母体与孕育土壤;另一方面,在“新兴”权利的身份得到法律的确认之后,在法律理论上和法律实践中,都有可能出现并不那么和谐与协调的状态,即旧有法律权利与“新兴”权利很可能发生冲突,具体说来就是:“新兴”权利可能因为其“新”而备受关注从而有可能导致在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中不公正地对待那些旧的法律权利,同时在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中旧有的法律权利也有可能极其不公正地对待“新兴”权利。
这种新旧权利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权利实践与权利发展的正常现象和常规方式。任何成熟的法律权利,基本上都是从“新兴”权利开始,这种“新兴”权利在实践中不断地为整个社会所逐渐认识、认可和熟悉,从而成为社会主体日常生活尤其是法律生活的基本考量因素,于是,这些“新兴”权利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新”的色彩而成为常规性的法律权利。这个过程,是任何法律权利都必然要走过的成熟之路。
从权利成长和成熟的这个过程来看,新旧权利之间的冲突和协调都始终贯穿于法律权利实践的始终。而从法律权利制度的完善、发展与进步来看,“新兴”权利对于法律权利制度的积极意义也非同寻常。这种意义可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兴”权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在事实上引领着旧有的法律权利在观念和制度方面实现更新,从而逐渐实现法律权利在整体上的发展。前已言及,“新兴”权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其在权利主体和权利客体方面,相比较于既有的法律权利要么得到扩展要么受到限制,而这样的变化本身又是社会的发展所促动的,因而也是符合时代精神及其价值取向的,这样的时代精神及其价值取向在法律权利以及整个法律制度领域最初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反映就是权利的新观念和权利的新意识,这样的新观念和新意识不仅在权利方面而且在整个法律领域都具有思想开路、观念变革从而导致理论更新的作用,自然地也就将因此而对旧有的法律权利在观念和制度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引导和推动这些旧有的法律权利实现符合当前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的观念与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新兴”权利在法律实践中确实也在引领着权利实践的进步。尤其是在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疑难案件中,“新兴”权利的观念和意识,在司法实践中起着给参与这种法律实践的相关人员灌输崭新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以及相应的权利观念和权利意识,启迪着参与这种法律实践的相关人员的法律思维,扩展着参与这种法律实践的相关人员的理论与实践视野,从而使涉及具体当事人的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疑难案件,以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以在不伤害现行法律权利体系从而导致法律内部各个制度之间的冲突,不致使社会秩序发生混乱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认可那些比较“前卫”的“新兴”权利并给予其实际的在司法意义上的法律保障。而这种司法意义上的对“新兴”权利的雏形的确认与保障,将有力地推动这些“新兴”权利通过正式立法的形式成为制度化的法律权利。
七、结语
“新兴”权利的产生以及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新”的属性而现实地存在,本来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事实。尤其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权利的新发展与权利话语的社会普及基本上处于正向互动之中。但权利话语广泛的社会普及所可能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权利”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在这种普及性的权利话语的言说中被有意无意地消解或者媚俗化。比如,只要打开网络查询“权利”一词,诸如“哭的权利”和“不快乐的权利”之类的说法为数不少,而这就是这种“权利”被庸俗化的现实例证。
因此,从个别性的“新兴”权利出发来探究作为复合性的整体类型的“新兴”权利的共同属性与特征,探究其与旧有法律权利的差异与相通,总结其产生的动因与具体的方式和途径,确实意义重大。但是,这一主题本身的确又是非常复杂和比较困难的一个主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即使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这一主题的探究也必须要结合各个具体法律部门的具体的“新兴”权利发展的客观事实来进行,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作者简介】
姚建宗,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L•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吴玉章,李林译.信春鹰校.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 (5).
玛丽•安•格伦顿.权力话语.周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请参阅如下主要著作:翟晓梅:《死亡的尊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倪正茂、陆庆胜等:《生命法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倪正茂:《生命法学探析》,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温静芳:《安乐死权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请参阅如下主要著作: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刘达临、鲁龙光主编:《中国同性恋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周丹主编:《同性恋与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郭晓飞:《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冯浩:《论同性恋者的婚姻权》,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请参阅如下主要著作: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梁治平校,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莽萍、徐雪莉编:《为动物立法:东亚动物福利法律汇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汤姆•雷根、卡尔•科亨:《动物权利论争》,杨通进、江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G. L.弗兰西恩:《动物权利导论》,张守东、刘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考林•斯伯丁:《动物福利》,崔卫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汤姆•睿根:《打开牢笼:面对动物权利的挑战》,莽萍、马天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英]安德鲁•林基:《动物福音》,李鉴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维韦卡•梅农、坂元正吉编:《天、地与我:亚洲自然保护伦理》,张卫族、马天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莽萍:《绿色生活手记》(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高利红:《动物的法律地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司景辉:《动物的权利抑或人类的义务》,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Andrew Linzey, Paul BarryClarke (Edited),Animal Rights: A Historical Anth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Alison Hills, Do Animals Have Rights?, IconBooks Ltd. , 2005.
孟金梅.艾滋病与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除前面所列相关文献外,请参阅:张哲瑞联合律师事务所编:《裸露的权利:美国法与性》,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李循:《性与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理查德. A•波斯纳:《性与理性》,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刘达临、鲁龙光主编:《中国同性恋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周运清主编:《性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精华本)—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潘绥铭:《中国性现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潘绥铭、白威廉、王爱丽、劳曼:《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陈学明:《性革命》,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冀祥德:《婚内强奸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李银河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坦娜希尔:《历史中的性》,童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余凤高:《西方性观念的变迁》,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张红:《从禁忌到解放-20世纪西方性观念的演变》,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杰佛瑞•威克斯:《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宋文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2卷),李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A. Soble (ed.),The Philosophy ofSex, B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1; Paul R Abramson, Sexual Rights in America: The Ninth Amendment and the Pursuit ofHapp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3;赵合俊:《作为人权的性权利—一种人类自由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李拥军:《性权利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樊松娟.生物技术法律制度研究综述.易继明.中国科技法学年刊:2006年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参阅倪正茂、陆庆生等:《生命法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善国、倪正茂、刘长秋:《辅助生殖技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廖雅慈:《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参阅倪正茂、陆庆生等:《生命法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长秋、刘迎霜:《基因技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王迁:《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樊松娟:《生物技术法律制度研究综述》,载易继明主编:《中国科技法学年刊》(2006年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 14号)第
26条。
颜俊,姚建宗.法律关系客体理论新探.当代法学,1993, (2).
参阅何旭东:《信息技术法律制度研究综述》,载易继明主编:《中国科技法学年刊》(2006年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周汉华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郭道晖.法理学精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