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持中的哲学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梁漱溟先生在分析各种文化的差异性时提出的学说似乎能解决上述的问题。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他因为各种文化对“意欲”的不同态度而将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印度文化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他认为,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意欲”向前的文化,这种文化类型表现在将人的各种探索性的需要上。他认为“意欲”就是造成人类发展运动的内在动力,人类只有在“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中获得力量从而在客观上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西方文化中的“意欲”向前意味着西人要不断地探求外部的未知世界,以认识外部世界的种种原理为使命。于是西方文化中便产生了数理逻辑,产生了科学。这种文化类型基于科学讲究理性讲究效率,所以在对外界的探知上物质的生产方面是其他文化类型所不能比拟的。他认为印度文化却是走向极端的以“意欲”后进为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表现为对于一切事物都以虚无的涅槃的心态去看待,始终处于末世的背景中。而关于东方文化,他是这样认为的,相比于西方的“意欲”向前和印度的“意欲”后进,东方文化是一种“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东方文化表现为既不像西方文化那样对外界的物质需要充满着强烈的渴求态度,也不像印度文化那样对物质彻底绝望,而是在物质与心性之间保持着调和。东方文化用“玄学”的方法理解世界,用“持中”的精神创造生活。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东方文化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之中,并且这种文化始终在自为自圆的状态下发展着。梁漱溟先生甚至断言,如果中国文化如果在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再过一两百年也是产生不了科学的。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他认为无论哪种文化类型都没有低下之分的,只是人类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所适用的不同类型罢了。如果要将三类文化排序的话,应该将西方文化当做第一阶段的,因为这种文化适于人类对物质的需要,人类在这种情况下会不断地发展生产。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东方文化这种协调物质与心性的文化类型适宜人类在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需要心灵的反思的状态下。而到最后阶段印度文化能发挥作用。
三、二者的可能性
在探讨二者的可能性之前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当梁漱溟先生对不同文化进行分类时所用的地域名称应该是这些文化的原生地,比如西方文化是源于西欧,东方文化源于东亚等等。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随着生产方式在全球各个区域的发展,以往严格的原生态的文化类型应该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在中国大陆生产方式早已不是封闭的自然经济了,而文化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又比如在印度很大程度上外来的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不同的阶段性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并且当细化研究东方文化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阐述的只是从大的方面所讨论的文化类型,因为融合了儒道释的东方文化具有复杂的多元性,但整体的特点应该是具有“持中”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