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俄罗斯。俄罗斯是能源大国,所以俄罗斯也想以自身的能源优势,影响、牵制着国际社会的立法和博弈,从而在减排上得到更有益于自己国家利益的政策。例如,在与中国、日本就有关石油出口的贸易与合作中,俄罗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在中日两国的竞争中纵横摊牌,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在与欧盟的关系问题上,俄罗斯也是如法炮制,紧握能源牌,通过其石油与天然气的供应,制约欧盟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的选择。俄罗斯因为能源的优势已经成为石油、天然气竞争中地缘政治的新贵。[11](p.195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问题研究所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荒地的开垦是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甲烷在温室气体中作用仅次于二氧化碳。地球上只有土壤中的细菌能破坏大气中的甲烷,过去150年来,大气中甲烷浓度升高了15倍,全球气候也有明显的升高。[9]目的无非是引开人们对其化石能源供给的不满的关注。
4.日本。以日本为代表的岛屿国家,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高,对他们的威胁最大,因而这些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得较为积极。日本由于经济、科技的实力雄厚,在减排,节能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极力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局势。但日本在落实京都协议书方面没有欧盟坚决和彻底,并因“实惠外交”的政策影响,加上许多决策都会步美国的后尘,因而发出的声音没有欧盟的号召力。其他低地、群岛国,也同样比较担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5.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两个集体,一个是韩国、新加波、东欧一些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这一集团比较接近发达国家,他们因为工业化、信息化程度高,也是抗衡发达国家的一局;另一个是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因为自身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短期间内要获得与美国、欧盟对等的话语权还不现实,但是,这几个经济体现在已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国家。加上这些国家人口基数大、市场容量大、经济发展势头足,经济总量在迅速扩大,因此,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集团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国际条约和多边协约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能源立法带有外交斗争的政治成分
第一,风险预防原则是政治斗争的产物。由于气候变化存在着科学的不确定性,对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但是,国际社会在该问题上基本认可了风险预防原则。理由是:不能等到完全弄明白后才进行治理,因为那样等到气候变化成为事实,再进行治理那就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社会应当利用投资和政策,尽快减少风险。[2](p.202) 国际社会在科学上没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处于良知、负责的态度,选择了风险预防原则,作为政治上的共识,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