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后美元时代?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是建立稳定的汇率制度,概而言之,就是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或者说固定汇率制度。在这一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构成布雷顿森体系的两大支柱。按照当时的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美国向各国中央银行承担按上述官价用黄金兑换美元的义务。美元获得了历史的恩惠,成为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铸币税。[19]
在IMF的全力维护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存续了近三十年,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终因其固有的缺陷[20]而难以为继。越战导致的美国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使得欧洲国家不再信任美元,开始大规模用美元向美国换回黄金。不堪重负的美国于1971年7月15日宣布停止履行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同黄金脱钩,从而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其后召开的1976年牙买加会议通过了《牙买加协定》,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和黄金的非货币化,形成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但是,该协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了成员国在外汇安排方面的一般义务,实际上并未提供任何统一或一致的汇率制度安排,牙买加体系也因此被批评为“国际无体系”(international non-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同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已经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其发行量完全取决于货币发行当局——美联储——的判断,国际社会缺乏对其加以控制和约束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和无可比拟的国际地位,各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继续使用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和主要外汇储备,从而使得国际社会进入了“美元本位”时代,美元的特权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这意味着美国可以通过不受约束地发行美元和调整汇率,增加或降低对外负债数额,更意味着美国掌握了全球美元资产定价权,可以游刃有余地输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转嫁国内危机。
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迅速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元作为单一国际货币这一事实。通过超低利率和大量发行美元,美联储不仅造成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而且通过国际支付将流动性输出到国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美元泛滥和资产膨胀,从而大大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为全球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国政府纵容了华尔街的贪婪,却让全球金融体系为其“埋单”。
早在危机全面爆发之前,有的国家已经开始所谓的“去美元化”。例如,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已经开始要求用欧元或卢布结算,其中伊朗已经宣布全面停止使用美元进行石油交易。危机爆发后,要求终结美元垄断地位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无论是亚欧会议、20国集团金融峰会还是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均强调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在于,至少就目前而言,美元的强势地位仍然不可撼动,无论是欧元、日元还是被日益寄予厚望的人民币,都不足以承担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实力。更为可行的选择,恐怕还是在IMF的框架内进行改革,以客观反映各主要货币之实际地位的结构性货币篮为基础的、更为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和汇率安排,代替目前美元一币独大的局面。在实现多元化转型之前的过渡阶段,则应当强化IMF的现有监督职能,使其能够对美国的货币和汇率政策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毕竟,享有国际货币的地位和权利,就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