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双重效应理论
正效应──社会转型对于社会稳定的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二者目的一致。社会转型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稳定不是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的代名词。稳定有两种,一种是僵化型稳定,这种稳定以维持现状为目的,以保守为手段,排斥改革开放,死守过时的教条,窒息社会活力,这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稳定。另一种是发展型的稳定,这是在逐步量变过程中求质变的稳定,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稳定。这种稳定不仅不排斥社会转轨变型,而且必须靠社会转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社会转型、社会发展既需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条件;又要为社会在更高程度上的稳定打下基础。也就是说,不能安于现状、求稳怕乱,消极地维持稳定。只有锐意改革,推动社会转型的步伐,才能在高水平上维护稳定。(3)社会转型可以促进社会各种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矛盾的暴露,而尽早尽快地暴露矛盾正是解决矛盾所必需的,也正是实现稳定所必需的。
负效应──根据社会控制的理论,社会的转轨变型会造成社会控制出现过渡性的失调、失控,正是这种社会控制力的减弱造成犯罪率的上升。社会控制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各组织和群体对其成员的指导、约束和制裁(强制性外在控制);同时也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非强制性外在控制);还包括社会成员的自律和自我约制(内在控制)。
我国在社会转轨变型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的社会控制受到了新的挑战,但新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因而出现了过渡性的失调和失控。
首先,五种社会转型引起外在社会控制的失调。(1)社会由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期间,社会的旧体制有所破除但尚未完全破除,新体制开始建立但尚未完全建立,两种都是不完全的体制,而又同时并存,这就不能不发生摩擦和冲突。旧体制的弊端,新体制的不足,往往同时作用于社会。此外,新旧体制在转轨交替中,又很容易出现某种空隙,旧体制已经不管,而新体制尚管不着、管不了,因此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对减弱。(2)社会由同质所有制社会向异质所有制社会的转型。改革之前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同质、单一的,即只存在公有制一种形式。改革开放之后,城乡经济所有制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经济体制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外资经济以及各种形式的合营经济。即使在公有制内部也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变化。所有制的异质性和多样化给社会控制加大了难度。(3)社会由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向“效率第一”的分配方式转型。社会分配关系实行的效率原则打破了“大锅饭”,冲击了平均主义,这无疑调动了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各个企业、个人所占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竞争机会等方面也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必然出现一些人收入畸高,甚至出现两极分化,从而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4)社会由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向工业经济、城镇社会的转型。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和田园牧歌、守望相助的农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社会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两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又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一定威胁。(5)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向开放社会的转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西方文化也大量涌入。其中也有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不健康的,甚至腐朽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着消极作用。以上社会转型五个方面的作用为外在社会控制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