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秦岭
【关键词】美国;“影子银行”
【全文】
对于此次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诸多分析和批评中,“影子银行”受到的关注不亚于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包括投资银行[2]、对冲基金、抵押贷款经纪人或发起人、证券化载体以及其他私人资产池,又被称为“平行金融体系”( parallelfinancial system)。资产庞大的“影子银行”机构,提供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活跃于全球资本市场,以智力密集著称。本文以美国为例,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及监管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风险
2008年6月9日,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现在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蒂姆·盖特勒,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减少动态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Reducing如temic Risk in a DynamicFinancial System)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
“在此次繁荣期间,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商业银行系统之外的资产所占比重大大提高。这个非银行金融系统变得非常大,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尤其如此。2007年初,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的总资产值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左右。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的资产增加到2.5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增加到约1.8万亿美元,原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持股公司当时的总资产只有6万亿美元多一点,而整个银行系统的总资产约为10万亿美元。”[3]
上述文中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指“影子银行”。在美国经济繁荣(或者说泡沫积聚)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三分之二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4]
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借助高杠杆率,“影子银行”往往只需要很少的资本金,其在高风险投资领域获得辉煌的业绩,甚至向投资者允诺其高超的投资策略能够带来“绝对回报”,使得自有资本金过低的风险不为人们所关注;而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充足的自有资本金正是金融机构缓冲外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和市场是“影子银行”长袖善舞的平台,但是金融创新只有基于盘活基础资产并分散风险从而提高市场效率时,投资者能够根据基础资产的状况判断其衍生品的价值,衍生品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影子银行”设计出的众多衍生品和交易方式,却与基础资产的联系越来越少,产品的供需都呈现“泡沫化”。一旦泡沫破裂,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就对“影子银行”造成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