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将承兑人列为被迫索人是有道理的。承兑是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人在未为承兑行为前属于关系主体,但他一旦为承兑行为,即成为票据第一债务人。由于付款请求权请求支付的只是票据金额,而追索权请求支付的除票据金额外,还包括法定利息及法定必要费用。因而,将承兑人列为被追索人,可以不因其拒绝付款而免除其支付票据金额、法定利息及法定必要费用的义务,从而督促其自觉地履行票据第一义务。但值得指出的是,持票人对承兑人的追索权的时效起算点不是拒绝承兑日而是拒绝付款日,即承兑人承兑后到期又拒绝付款时才开始计算对其追索权的时效期间。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第(三)项规定了以下内容:(1)远期汇票的最终持票人对承兑人的追索权,自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2)远期汇票的最终持票人对除出票人和承兑人外的前手(背书人)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3)本票最终持票人对除出票人外的前手(背书人)的追索权自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4)支票最终持票人对除出票人外的前手(背书人)的追索权,自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
五、对《票据法》第17条第1款第(四)项的解读
第(四)项是关于持票人对除出票人外的前手的再追索权的时效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有:(1)远期汇票的持票人(背书人)对除出票人外的前手(背书人、承兑人)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内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2)即期汇票的持票人(背书人)对除出票人外的前手(背书人)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内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3)本票持票人(背书人)对除出票人外的前手(背书人)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内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4)支票持票人(背书人)对除出票人外的前手(背书人)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内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
第(四)项的规定有以下特点:(1)再追索权的时效期间是3个月,不因票据的种类、除出票人外的票据义务人的类别、再追索权行使的次数等的不同而有别;(2)再追索权的时效期间起算点,除对出票人外,均为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所谓清偿日,是指再追索权人清偿了后手追索的票据金额、法定利息及法定必要费用后取得票据和收款收据之日。至于被提起诉讼之日,学界通说为诉讼状送达之日。但笔者认为应为被诉案件审结即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这不仅因为票据为提示证券,被诉人由于没有对起诉人清偿,未能收回票据,其无法向前手提示票据以求清偿,而且因为被诉人与起诉人之间是否存在票据权利义务关系尚处于争执状态,起诉人是否为真正票据权利人尚不确定。只有在案件审结,证实被诉人与起诉人之间确实存在票据权利义务关系后再起算时效期间才是合理的。在具体操作上,起诉人应向法庭提供票据作为主张票据权利的证据,案件审结后法院应将票据制作复件存卷,票据原件交与被诉人,被诉人凭生效的民事裁判文书和票据向其前手行使再追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