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理想国》读书札记

  

  二、谎言教育与善意统治


  

  苏格拉底认为:“诗人等其他作家,必须为国家的发展着想,在作品中不能有对国家及公民成长不利的内容。”这种对创作自由的限制不免使人联想到中国一直以来的言论自由问题。如果人的思想可以这么轻易的被控制,那么就不会有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尊重的是个性自由,而非从一开始就将幼儿的培养目标确定,甚至从怀孕时就确定了他们未来要走的路。这不符合人性最基本的自由,且不论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起码要给人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以某一部分人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的价值取向,这种所谓的主流思想无疑是对人性自由的剥夺。儿童教育,为了他们不受所谓的“非主流”思想的玷污而限制甚至篡改文学内容,那么他们从小所接受的都是和谐的思想,对于是非没有区分能力。那么等到他们35岁之后进入实践中磨练才学会分清是非,势必会影响其价值判断,将人性建立在善的基础上,倾向于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评判是非。这样被哲学王统治的人们将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逐渐趋向于服从统治的沉默者,只能在沉默中呐喊解放人性。那么这样的国家根本就谈不上是“理想国”。


  

  苏格拉底最先审查诸神争斗的故事,因为他认为,“如果护卫者仿效明争暗斗的诸神,城邦内就会纷争四起”。和谐安宁是他说描写的城邦的特点,促进城邦安宁也正是审查故事的目的所在。从此来看,神尚无完美无缺的神,又何况人呢?主张人信仰神却又不能模仿神,那么这种信仰如何变得坚定和长久。然而他又认为“神是绝对的善,而绝对的善只带来善,不会导致任何邪恶产生。”当诸神的善都变得如此纯粹时,那也就无所谓诸神了,那么就只有一个神的存在,那就是善神。当一个城邦的信仰变得如此单一时,那么它的国民也将最终变成一种类型。这样的城邦固然是安宁的,因为没有差异,没有争论。但这是多么可怕的社会,所有的人除了外表不一,内心都是一样的,这种同一性只会让城邦逐渐退化,最终消失。那么这和理想国的设想——城邦恒定不变,是相悖的。


  

  从故事的内容转向故事的风格,苏格拉底强调禁止模仿。禁止诗人模仿是因为诗人模仿导致观众灵魂中产生同样的模仿;禁止护卫者模仿是为了保证城邦中所有人的单一性。苏格拉底甚至提出要把“模仿一切,扮什么,像什么”的诗人逐出城邦。然后他又限定了允许在策划那个帮演奏的乐器以及音乐的曲调和节奏都应该简单至极,还要求工匠等其他艺人只能一切从简,不允许有改变和多余的发挥想象。那么就这样哲人王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接触的是“人为的世界”。这里没有个人主义,一切都是统治者的思想,一切都很简单,没有变化。人性的复杂被社会的单一磨灭殆尽。护卫者们没有悲喜,没有欲望,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护卫城邦,节制、勇敢、正义、大度成了他们毕生的信仰和代名词。这种将追求地狱般沉寂的安宁作为目标的国家未必算得上“理想国”吧!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