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被法院判决承担赔偿责任之后,被告将会因此而遭受名誉或者信用上的严重损失,[23]并将付出更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的巨大将会遏阻侵权人寻求对社会更安全的行为,这就是Calabresi所说的一般威慑。
再次,责任保险固然转嫁了加害人的责任,但是保险公司为了避免过高的理赔率常常有主动遏制加害人侵权行为再次发生的冲动。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8条就明确要求以被投保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和事故率为标准决定保险费率。这样透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经济控制,依然能够间接地发挥侵权行为法的威慑功能。
第四,虽然确实有些损害事故是由于单纯的错误所致,但是这类案件毕竟在侵权行为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大部分侵权行为还是由于行为人的过错所致(在我国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因此通过对有过错的行为施加赔偿责任,可以起到遏阻侵权行为再次发生的作用。
最后,侵权行为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产生更加凸现了侵权行为法的威慑功能。这种损害赔偿金是“针对那些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行为不负责的潜在加害人的”。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当惩罚性赔偿金的倍数等于补偿性损害赔偿金与预防成本之比乘以避免损害事故的边际概率时,惩罚性赔偿金将使得那些边际加害人将社会成本内在化。[24]惩罚性赔偿金既能够有效地防止同样的侵权行为再度发生,又能够鼓励原告起诉,消灭被告的侥幸心理,而惮于从事构成惩罚性赔偿的行为。[25]
【作者简介】
程啸,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B.S.Markesinis,Deakin, Tort Law ,4 th.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99.P. 36.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以下。
张新宝:《
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以下。在以前的著作中张新宝教授认为,侵权行为法具有四项功能:创设民事权利与保护民事权益的功能、对受害人权益的补偿功能、分散损失与平衡社会利益的功能、教育与惩罚的功能。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二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以下。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二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 - 153页。
这种状况现在已有所变化,如在同属于大陆法系的日本,法院通过诉讼就发展了作为具体权利的日照权及相应的手段性权利。
谷口安平:《美国民事诉讼中判决的申请与裁判》,载《法学论丛》88卷1、2、3合并号(1970年),转引自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英国侵权行为法的理论与实践》,吴汉东译,载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室编:《外国民法论文选》(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校内用书1985年印行,第503页。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台湾作者印行1998年版,第9页。
Walter van Gerven, Jeremy Lever&Pierre Labrouche, Cases , Materials and Text on National , Sup ra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ort Law , HartPublishing, 2000. P. 19.
瓦莱里•安•彭林顿:《香港的法律》,毛华等译,上海翻译公司1985年版,第164页。
David G. Owe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Tort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Arthur Rip stein, Philosophy of Tort Law, inJulesColeman& Sotto Shap iro ed. , Jurisp 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 Oxoford Unversity Press, P. 657 - 686.
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以下。
JulesL.Colemann, The Pracitice of Corrective Justice, i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Tort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David G. Owen ed. , P. 53.
John.G Fleming:《民事侵权法概论》,何美欢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Walter van Gerven, Jeremy Lever&Pierre Labrouche, Cases , Materials and Text on National , Sup ra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ort Law , P. 22.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台湾作者印行1998年版,第9页。
John.G Fleming:《民事侵权法概论》,何美欢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G. Calabresi, The Costs of Accident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69.
G. Viney, Introduction àla responsabilité, P. 64. also see, AndréTunc, Introduction, in International E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ChapterⅠ,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Legal Science, 1983. , P. 92.
B. S. Markesinis,Deakin, Tort Law , 4 th. ed. , P. 37.
G. Viney, Introduction àla responsabilité, 2nd. ed. Paris : LGDJ , 1995, P. 65.
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3页。
M.Rustad,The Social Functions of Punitive Damages and the Law of Evidence, 53 (1986).转引自谢哲胜:《惩罚性赔偿》,载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二)》,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