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
贾绍华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
【全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制衡机制约束和支持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最终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在区域之间的调整,以缩短由于历史原因及市场机制自发作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差距。本文侧重就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用做初步探讨。
一、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机理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般具有六个方面的内涵:
(1)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即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使尚未脱贫的数千万人口能够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3)促进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布局。(4)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不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5)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通过横向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平等、稳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基于上述认识,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方面,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产品的供给三个方面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价格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价格分配来实现的。价格分配作为生产、流通领域中伴随着产品供给或商品交换而实现的价值分配,制导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价格运行,以此来支持或限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结构。由于税收与价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价内税来说,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在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收来实现的:而对于价外税而言,当生产成本固定时,税额的高低决定了商品价格的高低,进而影响销售额及企业能够实现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价外税仍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
(二)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际贸易这三个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来说。第一,税收不仅可以通过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中的折旧因素来影响投资,而且税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一地区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第二,税收不仅可以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高低等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的生产和对商品的消费。而且可以来限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而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地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流动。第三,在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和本国税收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及进口货物税收政策,对调节和满足我国对资源、技术性产品的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税收在引进外资,调节劳动力供给、促进就业增长,特别是在吸收和消化科学技术成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1]等方面,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第三,税收政策通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规模与数量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两方财政理论认为,纳税的实质是纳税人为满足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社会公共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从交易活动的角度分析,双方交易的对象就是公共产品,税收收入就是纳税人为取得公共产品而向政府支付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税收政策影响着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税收收入较为充实,地方政府就能提供较为充足的公共产品,降低交易成本,产生外部性,影响私人部门的产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