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监狱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它具有社区参与性、非监禁性及惩罚的轻缓性等特点。所谓社区参与性是指,利用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志愿人员及罪犯的家属、邻居等社区力量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所谓非监禁性是指,将罪犯置于监狱之外的社区服刑,使其有一定人身自由与行动自由,并可继续工作,这有利于罪犯适应社会生活。所谓惩罚的轻缓性是指对罪犯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对其人身自由有所限制,而不是持续性地对其限制自由。


  

  刑罚矫正制度起源于18世纪美国的刑罚改革,19世纪美国又成立了“美国矫正协会”。1870年,第一届国际监狱大会在伦敦召开,提出了让罪犯改造复归的基本宗旨。从此以后,刑罚理念在西方出现了重大变革,刑罚制度从以惩罚性为核心转变为以矫正性为核心。我国最近几年也开始尝试社区矫正制度,在一些省份进行了试点。


  

  一些学者对中外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比较,认为法制发达国家社区矫正比例占整个罪犯数量的60%以上,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很宽,而中国所占比例则极低,适用范围很窄。如有学者说:“在国外社区矫正已经实施了几十年,许多国家实行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数远远超过在监狱服刑的人数,可以说刑罚制度已经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时代。”[32]该学者还指出,在澳大利亚,进行社区矫正的罪犯占全部罪犯的70%左右,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则达80%左右,而我国仅占3%左右。社区矫正代表了世界刑罚执行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社区矫正的规模和范围成为我国刑法进步的迫切任务。应该说,上述学者就是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对中外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了比较,利用可靠的数据揭示了中外社区矫正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


  

  也有学者对监狱行刑的社会参与问题进行了中外比较,指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行刑权的运作中引入非政府的民间力量,可以减轻受刑人对国家强制性权力所抱有的本能的敌意,促进其同社会的亲和倾向;同时,各类专家参与行刑,还可以弥补专职监狱工作者专业背景单一的缺陷,提高矫正的科学化程度和行刑的效益。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现行的监狱体制基本上是一个单调的‘警察管教模式’,实践中虽然也强调行刑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但社会帮教中肤浅化、形式化的问题比较普遍,制度性的专家参与更是薄弱,有待大力改进。”[33]


  

  总之,通过监狱学领域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监狱行刑理念与制度的进步提供精神资源。


  

  三、监狱学研究的技巧


  

  技巧与方法近似,但也有区别。方法是一种宏观的思路,而技巧则是一种具体的操作办法,或称其为“窍门”。


  

  就监狱学研究来说,首先要选好题,即在确定课题时应当考虑该课题研究是否比较薄弱,是否有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般地说,研究薄弱的领域容易取得较大的成绩。其次,在确立课题后,要围绕该课题寻找资料,在详尽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再对学界的相关成果进行阅读和分析,以了解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什么层次,还有无需要突破的地方。再次,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安排好文章的篇章结构,使行文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另外还要注意学术规范,引用前人成说要注明出处。最后,提出创新性观点,这种观点是独立思考的产物,它是衡量一篇论文价值高低的关键。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要始终认识到:创新才是立论的根本,创新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


【作者简介】
崔永东,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孙万怀:《刑事法治的人道主义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马志冰:《试论中国传统监狱文化的形成》,载《中国法律文化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3~394页。
白焕然:《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大学〉之道与罪犯矫正教育》,载《监狱文化与矫正工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同注,第8页。
同注,第10~11页。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王启福、刘金国主编:《中国司法的人权保障》,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96页。
董开军主编:《司法行政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页。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页。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7页。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钱穆:《文化学大义》,中正书局1981年版,第3页。
方立新:《传统与超越——中国司法变革源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王金亮:《关于监狱文化建设的思考》,载《监狱文化与矫正工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刘祖英:《论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载《现代监狱》2003年第3期。
陈瑞俊、李宪明:《培育监狱文化、创新治监理念、提高改造质量》,载《监狱文化与矫正工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179页。
王学强:《浅论儒家思想对监狱罪犯行为矫治的影响》,载《监狱文化与矫正工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杨宝玺、白国桦:《论矫正教育社会化建设》,载《监狱文化与矫正工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27页。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同注,第154~155页。
龙勃罗梭:《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161页。
同注,第318~319页。
同注,第323页。
《比较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6~100页。
同注,第15页。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王廷惠:《美国监狱私有化原因、问题及前景》,载《法治与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283页。
同注,第141页。
侯国云主编:《刑罚执行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同注,第144页。
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