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法律意识上,淡化意识形态的教化,走向公平与务实的治理。各级政府以务实的合作态度,以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在充分对话、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处理各种利益分歧,在平等关怀和尊重的基础上治理社会问题,在政府倡导合作并信守合作的基础上规制社会诸领域的竞争,在实行国民平等待遇原则的前提下将公共资源的分配适度向弱势阶层倾斜。
上述六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基调伦理的转向,后五个方面是通过宪政改革的转向。六个方面构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关键转型。当然,基调伦理是指导性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法理对国家行为的要求。宪政改革是实现路径,通过宪政改革实现基调伦理的转向,就回应了时代法理的转变。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伟大转向的主体是国家,即以中央国家机构主导的各级国家机构是转向的义务主体、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
【作者简介】
李娥,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院长,从事法理学、社会学研究;杨盛达,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宪法学博士,苏州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宪法学、法理学、人权法学研究。
【注释】
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以下。
【参考文献】
{1} 洪镰德.法律社会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2}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Emile Durkheim .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M]. G. Simpson (trans.), Glencoe, IL :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4.
{4}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M].葛智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 赵震江.法律社会学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 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梁慧星.主编. 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0} [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 变动中的民主[C].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1}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 [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5,(1)。
{12} 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