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制度·组织(上)
——基层法院日常的程序运作与治理结构转型
王亚新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法院系统民事一审程序运作的实证调查,借用当代社会理论的一些基本命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试图以此来解释中国民事诉讼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的制度同质性与多样性问题。同时,还分析了与程序的制度变迁紧密相关的若干组织要素。并根据部分实证性资料,对此模型做了例示性的具体说明。本文认为,从法院日常的程序运作,有可能透视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为此我们还需要某些更具张力的理论阐释。
【关键词】治理结构;民事诉讼;程序运作;制度变迁;组织要素
【全文】
一、绪言
关于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其法治框架的紧密联系,我们正在形成普遍和明确的共识。为了使这样的共识建立在更加可靠和系统的知识或信息基础上,除了对宪政的架构等宏观问题需要加强探索之外,也有必要在法治的微观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整理我们的认识。在这个方面,人民法院日常的民商事审判值得特别地加以关注。民事诉讼不仅在日益紧密地关系到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一般人日常生活这一意义上深深地涉及公共权力与社会之间的治理结构,而且其中的程序运作、制度逻辑和组织方式对于“法治”这样一种治理样式来讲具有特殊的位置和功能[1]。中国法院系统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展开的“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事诉讼程序的面貌,并给整个司法制度和作为组织的法院自身带来持续而意义深远的冲击。面对这场制度变迁,发展某种能够从理论上综合程序、制度和组织等关键概念的考察视角,并通过跨学科、专业的方法以及实证的调查来获得更为系统的第一手资料,也许不失为接近问题、深化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探索这样的研究途径,笔者自2002年以来尝试着设计并部分地实施了两个实证性的调研项目。一个项目是对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调查,主要方法是选定若干个有一定代表性的法院作为调查对象,以其近三年来审结的民商事一审案件为母集团,抽取大量案件卷宗样本,通过阅卷并登录有关信息数据来了解程序的一般运作状况。同时还辅以文献研究、问卷、访谈和开庭的旁听等其他方法,以期对获得的资料加以印证[2]。另一项调查则以基层人民法院为对象。考虑到中国有三千多个基层法院,每年受理并审结数百万件民商事案件,即使选择几十个法院并抽取其处理的数千件案件卷宗作为样本,也不足以反映基层法院程序运作的一般状况。而这样的做法已经超出了调查者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所以在调查方法上必须另辟蹊径。笔者目前正在尝试的方法就是依据同一的调查框架对在不同基层法院从事民商事审判的法官进行深度访谈。相信这种访谈如果能够累积起反映数百个基层法院情况的样本,而这些作为样本的法院在地域的分布上又足够均匀的话,就可以使我们掌握一套较为系统的实证材料,并在相当程度上接近基层法院及其民商事审判的一般状况。到现在为止,通过访谈及辅助性的现场观察,笔者手里已积累了数十个这样的样本。本文立足于这些实证性资料,把基层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运作状况作为切入点,考察审判方式改革引发的相关制度变迁,并从适用于研究中国特定问题的角度,对程序、制度和组织等基本概念进行方法论上的操作和重新梳理,期望初步地建构某种能够用来解释中国民事司法领域种种复杂的现象并指导进一步展开实证调查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