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民事执行权高效运行的制度设计,既可以增强民事审判权的权威,也可以促进民事执行目的的实现。具有执行力的民事判决如不能获得执行,民事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民事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效判决无异于一纸空文,民事审判权的存在在民事权利主体看来更是一种奢侈和浪费。同时,还会损害民事司法权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尊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家整个法律制度的信心。人们在发生纠纷后之所以选择司法救济,其最根本的考虑还在于民事权利的实现有公正的程序保障。一旦民事执行权这种公力救济手段不能为缺损的权利实现提供保障,则人们在发生纠纷后可能更多的是选择私力救济,这显然是社会倒退的表现。应当说,人们选择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定纷止争仅仅是其一个方面,而司法判决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执行力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当事人不选择司法裁判而是通过其他司法外的纠纷解决办法甚至以私力救济手段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则其所获得的纠纷解决结果是不具强制执行力的(当然,公证债权文书和仲裁裁决这种获得法律认可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除外)。因此,如果民事执行权不能为受损的权利提供保障,将大大损害民事审判权的权威。而民事审判权权威的丧失,将严重危及民事执行权的高效运行。
综上,民事执行权与民事审判权作为民事司法权范畴内独立的组成部分,不仅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且具有诸多共通性。显著的差异性使二者能够各自独立存在;而共通性又保证二者共生于民事司法权范畴之内,而且在功能上实现互动。
【作者简介】
童心,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
【注释】需要说明的是,民事执行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权指的是执行实施权,即采取强制措施以实现执行根据所确认的民事权利的权力。广义的执行权除执行实施权外,还包括执行审查权,即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实体和程序性事项进行审查的权力。本文所讨论的执行权仅限于狭义的执行权,即执行实施权。
转引自(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江伟、单国军:“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研究”,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民事请求权除了保护请求权权能外,还包含以下三项权能:1.给付请求权。债的关系成立后,债权人享有依照债权的内容实行给付的权利。债权人欲实现其利益,必先向债务人请求给付。从债权的效力角度言,给付请求权为债权的请求权。2.给付受领权。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予以接受,并永久保持因债务人的履行所得的利益。债权的此项权能系债权的保持力。3.处分权能。债权人可以抵消、免除让与债权等。在这4项权能中,给付请求权具有形式上的意义,给付受领权具有最终的实质性意义。至于处分权能,则是请求权权能的应有之意。
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1页。
所谓债务人名录,是指执行机关将未履行法定义务且具备一定条件的被执行人载入名录,给其设定特定的义务,限制其民事行为和其他权利,对违反特定义务的被执行人予以制裁与处罚,并将被执行人的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迫使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一种执行方法。由于执行机关所建立的债务人名录,社会公众可以查阅,使社会公众了解被执行人的资信及生产经营状况.因此,债务人名录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民事案件的执行,而且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社会诚信理念的树立。参见童兆洪主编:《民事执行操作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166页。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其中就执行管辖问题,尽管增加了“被执行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规定,但仍然保留了由第一审法院管辖的规定。
汪建成:“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被执行人违法成本的支出,包括:1.现有支出的增加,包括迟延履行金,申请执行费和执行中实际支出的费用,代履行费用,以及罚款、罚金等处罚措施的适用。2.未来利益损失。民事执行权运行过程中民事执行机构采取公告执行、曝光执行、债务人名录制度等执行方式,在公开敦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同时,加之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限制出境等措施,会对被执行人的交易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减少被执行人的商业机会,从而减损被执行人未来利益。3.人身自由的限制,包括司法拘留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如在美国,民事执行中最强有力的措施是以藐视法庭处罚,可对藐视者处以监禁,或罚金或附条件的监禁,直到藐视者同意遵守法院的命令。在我国,
刑法专门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以加重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的处罚。
参见江伟在张启楣主编的《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一书所作的序,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