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于志刚
【摘要】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在国内立法、司法和法学理论界尚未引起关注,而实践中侵犯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发案率却直线上升。随着此类案件的现实危害性日益增大,以及域外涉及侵犯虚拟财产刑事判例的出现,在
刑法理论上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显得日益迫切。
【关键词】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犯罪;刑罚
【全文】
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与风靡,伴生而来的涉及游戏内存在的虚拟财产的案件愈来愈多,对于侵犯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的行为,例如盗窃、诈骗网络游戏内使用的虚拟“货币”、“宝物”、“武器”等虚拟财产,应当如何处理,属于各国刑事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的真空地带,而这类案件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存在争议。换言之,虚拟财物是否属于一种能够被法律所认可的财产,能否基于此而得到刑法的保护,存在争议。
一、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犯罪类型
从目前明确已经开始以刑法手段制裁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司法资料来看,侵犯虚拟财产案件的主要类型是以下几种情况:
1.盗窃他人虚拟财产的案件
例如,台湾地区刑事警察局查获一起侵入网吧计算机取得他人账号、密码,进而盗卖网络游戏《天堂》中的装备与天币、游戏点数的案件、逮捕严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至于盗用账号的方法,则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盗取账号方式:在网吧的计算机中逐一阅读暂存资料夹,找到许多网友的账号、密码,这些计算机因为事先安装有可执行一种能纪录计算机按键使用情形的程序,网友的行为皆被记录下来。4人大量使用这种程序,获得许多账号与密码,并把原属于这些账号中的游戏角色的“装备”或“金钱”等虚拟财产卖给其他人。[1]
我国内地也已经发生了多起类似的事件。近日,流行于内地的网络游戏“决战”的一位玩家的账号被盗,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被盗,不得已向辽宁省昌图县公安局计算机安全监察股报案,警方已经对此案立案调查。[2]
2.诈骗虚拟财产的案件
据我国台湾地区2003年1月20日《联合报》报道,16岁的中学生许某在网络游戏《天堂》中以“天币”1200多万元出售“宝物”,24岁的陈某在如数交付“天币”后,许某却拒绝交付宝物,陈某不甘心“大人被小孩骗”,向警方报案,台湾地区警方依诈欺罪拘捕许某。
3.虚拟财产向现实财产转化的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此类案件已经开始从侵犯虚拟财产向侵犯真实财产的方向过渡。
一种类型是,侵犯他人花现金采购所得的虚拟财产。例如,张某以:300元一件的价格购买了某一网络游戏中的5件“超级武器”,通过网上方式支付了人民币1500元整。几天后,张某在网上发现刘某正在拍卖自己所购买的“超级武器”,于是打开自己的网络游戏“仓库”查看后发现自己购买的“超级武器”已经被盗。在这个真实案例中,对于刘某的此种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呢?
另一种类型是,以虚拟财产为诱饵,诈骗他人现金。例如,江苏人吴某在网上向吉林省网管人员投诉:他在上网时发现17173游戏网上有人以人民币价格卖虚拟的游戏物品,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1000元谈好价格。卖主是吉林市人李某,双方谈定由吴某先汇300元,李某收到钱就发货。吴某称我将:300元钱汇到他账户,以诈骗为目的的李某却拒绝发货。[3]
目前侵犯虚拟财产的案件在我国不断发生,根据公安部有关人员介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同步性,境内外的违法犯罪类型没有差别。因此在刑法上确定虚拟财产的价值及其保护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二、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价值论证
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财物究竟有没有真实价值呢?按照习惯性想法和传统的财产权观点,游戏参与者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财物、身份等完全是虚拟的,只是在特定游戏中的内容信息,如同在比赛中取得的分数,其本身不具有价值。但是,应当认识到,网络游戏又并非传统意义的比赛那么简单,在网络游戏中参与者在游戏规则范围内通过特定的行为来提高级别、获取虚拟财物,这些虚拟身份和财物已不只是单纯的记录数据而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意义。在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消费、创作等各种活动产生的数据普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网络游戏产生的虚拟财物这类数据也当然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