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

  

  同样,在幕友制阶段也是两种幕制形态并存。清代督抚两司官员往往因事需能员而“奏调”甚至自行差委在职属官和候补官员入幕佐治,使之所为“幕员”。[50]其主宾之间既是朋友关系,又是官僚关系。著名的曾国藩幕府中有不少人物是“宾”与“僚”两种身份兼具的。曾入曾氏幕府的薜福成,有《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称曾氏的幕府人物曰“宾僚”,与唐人将当时的幕府人物称之为“宾佐”、“宾僚”,同一道理。它既可作综合的理解――曾氏的幕府人物具有幕宾和幕僚的双重身份;又可作分类的剖析――其幕府人物中部分是纯粹的幕友,部分则实际上是属僚。


  

  本文把幕府制度的两种存在形态视为幕府制度史的两个发展阶段,其依据是用人行政的制度由辟署制向招聘制的转变。从上述两种幕制形态并存的实际情况看,幕府制度的发展,仿佛是辟署制在程序上的中断,只有“辟”而没有了“署”。唯不实现“署”的“辟”业已丧失政府行为的意义,而成了纯粹的私人行为,因而在字面上也不再称“辟”,而曰“聘”。明人袁宏道撰《徐文长传》云:文长为胡宗宪所知,而“聘”为幕客;清人修《明史》撰《茅坤传》云:茅坤为胡宗宪“延”之幕中。其所曰“聘”或“延”,虽在汉唐时已有其说,但唯在明清时代,这种说法才更为妥贴。其情形与当时社会上设家塾聘请塾师的情况完全相同。这也就是本文将纯粹以私人的名义招用幕府人材的制度称之为“招聘制”的原由。


  

  由于幕府制度在用人制度上由一种政府行为变成了一种私人行为,它也就从一种官僚制度变成了一种非官僚制度。大体说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在幕僚制阶段,官僚体系与行政体系是重合一致的;而在幕友制阶段,由于幕府已属于官员的私人组织,官僚体系与行政体系就不再一致,行政体系大于官僚体系(实际上,自宋代以后,由于低级行政人员胥吏从流外官变成为“在官人役”,行政体系就大于官僚体系)。过去人们往往关注典章上记载的官僚制度,而对非官僚制度的幕友制和胥吏很少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幕府制度以自主用人为基本制度,其实质是建立长官或主官与幕僚或幕友之间的私人或亲信关系。诚然,讨论这个问题尚需要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关系作广泛的研究,但由此至少可以看到:在传统时代,任用私人或亲信始终是一种政治需要。因此,幕府制度可以看作是一种任用私人或亲信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的长期存在,从行政上说是基于行政的效率和效果。换言之,为了获得行政的有效性,行政体系中需要形成亲密的、可靠的关系。这种“公”中有“私”的状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特质。不过,从制度而言,行政任用私人或亲信是制度化低下的表现。相比而言,自汉代以来建立在荐举制基础上的任命制,尤其是隋唐以后建立在科举制基础上的任命制,制度化的程度要高得多。从理论上说,随着制度化程度的提高,辟署制终究要被任命制所取代,传统政治的实际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制度化程度高低不同的制度实际上是始终并存、相互为用的。


【作者简介】
郭润涛,1961年生,1991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导。
【注释】关于中国幕府制度,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四种表述:(1)“幕府制”,见沈訒《幕府制之检讨》(《国专月刊》卷3,第4期,1936年5月);郑天挺《清代幕府制的变迁》(《学术研究》1980年第4期)。(2)“幕制”,见张纯明《清代的幕制》(《岭南学报》卷9,第2期,1949年6月)。(3)“幕府制度”,见缪全吉《清代幕府制度之成长原因》(《思与言》卷7,第1期,1967年9月),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971年版)等。(4)“幕僚制度”,见全增佑《清代幕僚制度论》(《思想与时代》第31、32期,1944年2月);李晚成《中国幕僚制度考论》(《上海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表述虽有差异,其实是同一个概念。本文采用“幕府制度”的说法。以上亦大体可见中国幕府制度的研究状况。
《史记》卷八一,一○二,一○九注。
《册府元龟》卷七一六,幕府部总序。
《史记》卷八一,李牧传及注;卷一○九,李广传注。
《汉书》卷五四,李广传注;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一五三,兵制考。
章潢:《图书编》卷一一六,历代兵制总论。
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七,郡守。
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二,兵权。
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二二,辟除。
《礼记正义》卷一一,王制。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九,选举考十二,辟举。
杜佑:《通典》卷一三,选举一,历代制上。
《史记》卷七九,范睢传。
《册府元龟》卷七一六,幕府部总序。
《后汉书》卷二四,百官志。
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20页。
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版77页。
杜佑:《通典》卷三二,职官一四,总论州佐。
杜佐:《通典》卷二九,职官一一,大将军并官属。
杜佑:《通典》卷三二,职官一四,州郡上。
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
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
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历代制下。
《唐会要》卷七七,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谈丛三。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谈丛三。
《册府元龟》卷七一六,幕府部总序。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唐节度使之祸。
刘樊:《五代的幕府》,《食货》第5卷第1期(1937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九,选举考十二,辟举。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九,选举考十二,辟举。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五,选举考十二,辟举。
《宋史》卷一六○,选举志。
《宋史》卷一六○,选举志。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五,选举考十二,辟举。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五,选举考十二,辟举。
《元史》卷八一,选举志序。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五,选举十二,辟举。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五,选举十二,辟举。
王祎:《送胡仲渊参谋序》,《明经世文编》卷四。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九八,98。
徐渭:《徐文长逸稿》卷一四。
王衍梅:《绿雪堂遗集》卷一七。
陈文述:《颐道堂文钞》卷六。
参见拙文《清代幕府的类型与特点》,载《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汉书》卷七七,孙宝传。
《新唐书》卷一五六,邢君牙传。
《仪礼注疏》卷一九――二三。
《六部成语注解·吏部成语》云:“有官职之幕友曰幕员。”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